会员登录|免费注册|忘记密码|管理入口 返回主站||保存桌面|手机浏览|联系方式|购物车
撤县设区、轻轨、迁机场...衢州第14个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发布!
2024-12-30IP属地 湖北0

中国共产党衢州市第七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衢州实际,就制定“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深刻影响,市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推动“1433”发展战略体系落地落实,奋力续写“八八战略”的衢州新篇章,开创了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的生动局面。预计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3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持续提升;新旧动能加快转换,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与美丽经济幸福产业、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培育齐头并进,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跑一次”改革成为全省示范样板,营商环境建设保持地级市领先;大花园建设持续推进,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提高到96%,PM2.5年平均浓度持续下降到26微克/立方米,市域出境水质保持Ⅱ类水标准,连续六年夺得“五水共治”大禹鼎,耕地保护、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成为首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荣膺联合国“国际花园城市”称号;中心城市空间布局不断优化拓展,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小三城”和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格局打开,市域城镇化率达到61%;文明城市高位创成,“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城市品牌持续打响;乡村振兴深入推进,“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富有成效,新增2处世界遗产、1家5A级景区,创成森林旅游示范市;开放合作不断拓展,杭衢高铁开工建设,衢宁铁路建成通车,机场迁建选址获批,断航60年的钱塘江中上游航道恢复通航,山海协作持续升级,融杭联甬接沪持续深化;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民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基层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列入试点,全市域构建“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成为全省试点;干部队伍建设全面加强,被中组部列为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地方典型;法治衢州、平安衢州建设全面深化,清廉衢州建设成效明显。“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胜利完成,与全省同步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高水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2. 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发展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加速世界变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全省上下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随着高铁时代、数字时代和消费升级时代的到来,我市发展的优势更加显现,“向东入群”和“向西建群”打开了新局面,加快发展已经起势。但是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城市能级、开放合作、安全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短板还比较明显。我们要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实现共同富裕对衢州提出的新使命新任务,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争先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自己的事,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3. 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确立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地位,建成更高水平的“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成为浙江第五大都市区、泛都市圈,成为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桥头堡,与全省同步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形成“美丽+智慧”的衢州特色经济体系;区域合作和竞争优势明显增强,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50万人以上,市域城镇化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高水平建成整体智治体系和现代政府,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走在全省前列;文化文明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卫生健康现代化,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成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的示范区,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省内领先、国内先进,现代花园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全省标杆;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城镇居民年均增幅,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平安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各领域各方面的高效执行体系全面形成,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推进,清廉衢州全面建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4.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深入贯彻“八八战略”、践行“八个嘱托”、推进“八大任务”,持续推动“1433”发展战略体系重重落地,统筹发展和安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新治理格局中奋勇争先,全力打造四省边际综合交通、商贸物流、教育医疗、绿色金融、人才集聚、美丽经济、数字经济“七个桥头堡”,高质量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高水平建设四省边际中心城市,高标准创建市域社会治理示范市,加快建设“活力新衢州、美丽大花园”、实现“发展高质量、治理现代化”,在我省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谱写衢州新篇章,为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

5.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突出数字赋能、整体智治,坚持真抓实干、争先创优,着力打造一批展示“重要窗口”的标志性成果,努力实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省、领先周边,争创四省边际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努力打造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5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投资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明显提高。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提质发展,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和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驱动力,成为四省边际数字经济发展高地、四省边际生命健康产业创新高地、新材料产业集聚高地。

——努力打造诗画浙江大花园最美核心区。深度融入钱塘江诗路黄金旅游带和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全面建成,现代花园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市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率先建成全域美丽大花园。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绿色发展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人心,生态环境质量全省领先,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市区PM2.5年平均浓度小于26微克/立方米,成功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高水平建成钱江源国家公园,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践成果的重要窗口。

——努力打造中国市域现代治理标杆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清廉衢州建设深入推进,政治生态更加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整体智治、唯实惟先”的现代政府基本建成,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融合基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县乡一体、条抓块统”高效协同治理格局率先构建,重大风险防范化解能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显著增强,现代应急体系基本建成,平安建设体系更加完善,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成为中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示范市和基层治理最优城市。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创新要素集聚地。以数字化改革牵引全面深化改革,创新活力、市场活力、社会活力充分激发,成功打造中国营商环境最优城市;多层次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区域性创新平台体系、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型城市基本建成,成为四省边际数字化转型引领区和科技创新策源地。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开放开发引领地。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公铁空水多式联运枢纽港基本建成,“聚浙西、通四省、联”的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初步形成,目的地和集散地功能更加完备,集聚力、辐射力、带动力、竞争力持续提升,市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左右,市域城镇化率达到70%。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山海协作不断深化,杭衢同城化一体化深度推进,融杭联甬接沪开放合作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为杭州都市圈西翼门户和浙江内陆开放桥头堡。

——努力打造四省边际文化文明新高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文明城市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市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与四省边际地区文化交流交融不断深化,南孔文化在四省边际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围棋文化挖掘和弘扬实现新的突破,有礼品牌与城市特质深度融合,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强市建设富有成效,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成为“一座最有礼的城市”。

——努力打造一流诗意生活栖居地。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并争取快于经济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显著增加。高质量教育体系、卫生健康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普遍提高,实现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叠加”,宜居宜业宜文宜游“四宜兼具”,成为令人向往的诗意生活栖居地和幸福美好家园。

二、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形成“种子、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的产业链和“空间、配套、产业、政策、招商”的生态圈,打造全链条、全生态、全系统、全周期的创新体系,创造四省边际区域创新策源新优势。

6. 加快构建科创平台体系。持续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创建浙江省新材料实验室,加快推进东南数字经济发展研究院、电子科技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进一步强化“飞地”的创新功能。深化校地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深化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的全方位合作,积极推进与温州医科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的精准合作,全力推动电子科技大学智慧小镇、浙江大学衢州“两院”等校地合作平台建设。搭建政府创新集成服务平台,建立健全与产业链相配套的共性技术研发、中试、应用示范平台体系。融入G60科创大走廊,整合全市域创新资源,加快建设浙西科创走廊。

7. 建强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化落实人才工作体系,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人才队伍。制定实施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集聚“桥头堡”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十二条政策,全力打造四省边际人才政策高地。大力实施“鲲鹏行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万人计划”、“领军型团队引进培育计划”、“双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深入实施青年英才集聚系列行动,加大大学生招引力度,推进青年社区建设,广泛集聚青年人才。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打造衢州“蓝领”品牌,培养新时代衢州工匠。实施乡村振兴“五千工程”,培养选拔“乡村百师”,大力培育乡村振兴特色人才。统筹推进教育、卫健、文体旅等社会事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人才工作专项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人才多元投入机制,大力实施“揭榜挂帅”等制度,健全以实绩论英雄、跟能力相匹配、与贡献相挂钩的人才激励体系。

8.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动“5459”大产业创新体系落地见效,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推动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配置,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头部企业、龙头企业创新引领作用,实施新一轮“双倍增”行动计划和“双百”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登高计划”,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促进初创型成长性科创企业发展。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通过合作研发、共建研发机构和产学研载体等方式,不断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争创一批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企业研究院和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进一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三、积极扩内需、畅通双循环,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着力落实消费、投资新政,持续扩大内需,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占先机。

9. 持续扩大有效投资。聚焦重点领域、重大战略、重要短板,实施新一轮扩大有效投资行动,推动“五大千亿”工程、“十大百亿”重大项目建设。扩大重大科创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化产业链投资,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围绕“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重大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大花园+大平台”、“目的地+集散地”,加快“两新一重”建设,提升城市公共设施和服务能力。深化项目推进工作体系,每年滚动编制一批重大建设项目,逐个构建项目链条、工作链条、责任链条,以高质量的项目支撑高质量的发展。

10. 持续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推动城乡汽车等重点商品消费,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建设四省边际汽车交易中心。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积极创建浙江省新零售标杆城市,支持发展生鲜电商、在线医疗、线上教育等消费新模式。着力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推动智慧商圈建设,重点培育一批高品质步行街和商业综合体,发展夜间经济。全面推进教育、医疗、旅游等消费供给扩能提升,积极培育运动休闲、养生养老等现代消费热点,深化拓展“全球免费游衢州”、“四好衢州”等消费品牌建设,打造四省边际旅游休闲的统一大市场,真正实现“住衢州、游四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11. 持续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着力稳外贸稳外资,抢抓RCEP市场开放机遇,加快融入“一带一路”重要枢纽,更好发挥衢州国际经贸中心等平台功能,积极开展国际经贸合作洽谈活动。创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衢州联动创新区,探索开展差异化自主创新。大力推进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市场主体,构建便捷高效的跨境电商服务体系,探索发展绿色制造业B2B和优质农产品跨境出口,形成高质量的跨境电商特色产业集群。

四、以大交通促进大开放,推动区域合作大发展

坚持交通先导,统筹推进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管道、物流、枢纽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快打通“融杭联甬接沪+牵动四省边际”双向开放大通道,牵引四省边际城市群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构建区域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

撤县设区、轻轨、迁机场...衢州第14个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发布!

12. 打造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深入贯彻“交通强国”战略和“交通强省”三年行动计划,坚持统筹布局、协调推进、适度超前、融合发展理念,加强与长三角、杭州都市圈、金义都市区和四省边际主要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系统谋划布局“米”字型高速铁路网、“两纵五横两连”高速公路网、“六纵五横”普通国省公路网、“一干二支四港区”水运网、客货并举的航空服务网、开放共享互联互通的油气管道网、“四港”联动的物流体系网,规划建设市区、市域、四省四市联动的轻轨网络,加快推进杭衢高铁、衢武铁路、衢黄铁路、衢丽铁路、甬金衢上高速、杭淳开高速、浙赣运河、浙西航空物流枢纽和开化、江山通用机场等重大项目,构建市域一体、多式联运、无缝换乘、辐射四省的立体交通体系。突出交通、物流功能,以多式联运枢纽港为核心,加快谋划建设省级新区。

13.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入推进“融杭联甬接沪”战略协作,突出“融杭”战略主导向,进一步打开杭衢高铁、杭衢创新合作有形无形的“两个大通道”,探索建设杭衢绿色产业带,打造山海协作3.0版,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创新生态圈,加快实现杭衢同城化一体化。加强与宁波联动互动发展,主动承接义甬舟开放大通道西延行动,推动甬衢深度对接、全面合作。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合作,深化与闵行区战略协作,充分发挥上海张江(衢州)科创“飞地”作用,主动对接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科创产业,高质量融入长三角一体化。

14. 加强四省边际区域协作。主动牵动浙皖闽赣国家生态旅游协作区创建,合作共建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加快推进区域交通、景区景点、高端酒店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共建一体化旅游市场,共创旅游休闲城市群和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推进四省边际区域协作体制机制创新,深化多领域协作,继续发挥好九方经济协作区的作用,打造四省边际“跨省通办”示范区,常态化举办四省边际桥头堡峰会,牵头办好四省边际城市群文化产业博览会、四省四市民间艺术节,深化四省边际应用型高校联盟、职业培训联盟等教育合作平台建设。以共建浙皖闽赣(衢黄南饶)“联盟花园”、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六春湖景区为突破口,推动衢丽花园城市群协同发展。

五、突出中心城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定不移走以集聚人才集聚青年为导向、以山水融合生态宜居为特色、以配套完善能级提升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市域一体、市县一体,发挥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作用,统筹推进县城和集镇发展,构建形成“一核引领、一带串联、全域美丽”的市域空间格局。

15. 高水平打造现代花园城市。聚焦宜居城市建设,按照“四个四”、“五个五”和“低尺度、密路网、小街巷,地下通、车快捷、人易行,无围墙、无边界、无障碍,生态化、低碳化、智慧化,市井味、烟火味、人情味”的要求,全力推动城市空间优化、功能重构、形象再造、整体赶超。坚持生态宜居为城市竞争力,加快推进高密度、低尺度的开发建设方式,倡导自然生态的建设手法,限度尊重原自然生态与肌理,凸显城市特色。建立完善城市风貌管控体系,坚持系统思考、整体设计,统筹考虑片区与节点的建筑高度、体量、立面、形态、材质、色彩、退让空间、天际轮廓线等,系统提升城市绿化、亮化水平,妥善处理好历史人文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实现城市设计导则的刚性管控和有效引导。突出以人为本,特别是以满足青年、人才需求为导向,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打造15幸福生活圈和无障碍环境,标配健身驿站、医疗保健、居家养老、共享食堂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城市服务智慧化智能化水平,以未来社区理念全面提升人居品质。常态化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实施老旧小区提升工程,开展城市赋能专项行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和空间承载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坚持“重在运营、发挥功能、强化带动”,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切实提高使用效益。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

16. 高品质建设南孔古城、核心圈层、高铁新城“小三城”。坚持产城人文融合发展,同步解决发展空间与转型升级的问题,同步完善社会结构与人居环境的问题。建设彰显古韵的南孔古城·历史街区,实施“千年古城”复兴计划,秉承“显山、理水、营城、载道”的布局理念,围绕南孔儒学核心IP,集中打造多元儒文化主题体验轴,赋予多样化功能业态,打造 “千年儒学府、江南朝圣地”。建设独具魅力的核心圈层·城市阳台,坚持留空留白,保持空灵水灵,将山、水与人的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着力打造衢州的、浙江的乃至中国的、的中央公园、市民乐园,成为凸显城市个性特色魅力的“形象窗口”、大花园核心景区的“展示窗口”、生态文明的“示范窗口”。建设充满活力的高铁新城·未来社区,坚持以特色小镇群落和“自然生态、低碳环保、运动休闲、智慧治理”的建设理念,落实高铁新城“主题、配套、生态留白、运动休闲、商住开发”五大空间;以精致、精细、精美理念,打造城市美好生活的高品质新社区、产业创新服务的综合体大平台、带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发动机。

17. 高标准打造智慧新城、智造新城、空港新城“大三城”。坚持产业创新发展为城市支撑力,以“大三城”产业功能性平台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竞争力。加快智慧新城高端要素集聚,突出数字产业化主阵地定位,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推动现代高端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发展,打造“智慧衢州的引领区、智慧产业和创新人才的集聚区、新型城镇化的标杆区”。推动智造新城提升发展,突出产业数字化主阵地定位,推进全员聘任制、末位淘汰制改革,建立以KPI为核心的考核评价体系,激发平台活力、干部活力、发展活力,加快形成布局合理、主导产业明晰、资源集约高效、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能级战略平台。规划建设空港新城,加快推动衢州机场迁建,支持衢江区建设四省边际多式联运枢纽港,争取列入第四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打造浙江经济向中西部临省拓展的物流桥头堡。

18. 统筹推进市县一体化发展。强化市区一体,加快龙游、江山、常山、开化与中心城区的深度融合发展,推动县域经济向以中心城市为引领的都市区经济转型。强化重大战略定位、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项目、重大资源要素等市域统筹,形成“全市一盘棋”的整体发展格局,实现全面同城化一体化。分类引导集镇发展,统筹推进小城市培育、中心镇发展、特色镇建设,高质量推进美丽城镇建设。适时启动撤县设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市规模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谋划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提升乡镇集聚发展能力。

六、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打造更具活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计划,持续开展招商引资攻坚年活动,大力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全方位推进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加快构建具有特色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19. 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持续壮大美丽经济幸福产业,围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以新型城镇化理念、特色小镇群落的模式,做大做强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健康养生等产业,推进幸福产业块状布点、有形布局。坚持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智慧产业,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积极引进数字经济头部企业、独角兽公司,加快布局5G产业链条及集群,建设四省边际超算中心,做大做强华东(衢州)数字经济示范区,加快形成数字资源驱动产业发展、数字经济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努力打造数字经济城副中心城市。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做大做强高端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构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健康发展。

20. 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深入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培育以氟硅钴、电子化学品、锂电池、燃料电池、集成电路为主导的新材料和高档特种纸、生物医药、智能装备制造等现代产业集群,着力提升绿色食品、水产业、门业家居、新型建材、金属制品等特色产业附加值。分行业做好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快推进中国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园、华友锂电新材料国际产业园、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平台型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支持龙游县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支持江山市建设四省边际智能制造强县。着力推动平台向高能级发展,以智造新城为主平台,打造“千亿级规模、百亿级税收”的高能级战略平台。以四县开发区为有力支撑,优化布局一批县级特色产业平台。聚力提升小微企业园和创业孵化平台。实施凤凰、雄鹰、雏鹰“三大行动”,推进一批企业上市,打造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企业,培育一批单项、隐形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推动衢州巨化一体化融合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四省边际产业数字化赋能中心,推动产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深入实施化工行业安全整治攻坚提升行动,推动全市化工产业安全、绿色、高质量发展。

21. 加快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环境和载体,进一步优化中心城市服务业设施配套和功能布局,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智能制造业、绿色生态农业深度融合,促进服务业平台化、特色化、高能级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产业链高端延伸,大力提升现代物流、绿色金融、信息咨询、商贸会展、人才培育等在四省边际的辐射力、服务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提升发展育幼、研学、家政、物业等服务业,探索建立数字商贸、数字出行、数字文旅、数字健康等数字生活新服务生态体系,提高数字生活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开展服务业强县培育工作。

22.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聚焦重点产业,以“补链、强链、延链”为重点,强化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智能制造和特种纸等产业链精准招商,集中力量引进“链主型”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聚焦重点区域,充分发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对接办作用,统筹驻外联络处、寓外商会、产业招商小组、飞地平台等力量,形成招商引资工作合力。聚焦重点主体,瞄准央企、世界500强企业、上市公司等,加快引进一批“大好高”项目。聚焦机制创新,坚持市县一体、整体招商,统筹全市域招商政策和资源,建立健全“大招商”工作体系,实行前端“产业研究+主体研究”、中端“信息收集+信息研判”、后端“商务谈判+落地服务”招商项目全程服务机制,用好基金投资招商、网络招商等招商方式,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七、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持续深化“3752”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大花园建设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23. 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以深化“千万工程”为牵引,完善“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农村特色风貌规划”的“1+4+1”乡村规划体系,巩固提升农房整治成果,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乡村未来社区建设,不搞大开发,实施微改造,营造小环境,打造具有乡土味、乡亲味、乡愁味的新时代美丽乡村。落实农村住房建设管理条例,完善农民建房服务管理体系,提升房地信息系统应用水平,推进农民建房服务监管“一件事”办理。强化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加大乡村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推动农村供水网、电网、天然气管网、宽带网络量质提升,加快实现“四好农村路”全覆盖,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打造乡村物流体系。坚持市区一体、市县联动、开发与保护并重,高质量建设“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集休闲旅游、宜居生活、产业创新、文化展示、交通服务、景观塑造于一体,打造衢州版“富春山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