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网一体,向原创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的全媒体迈进

   日期:2024-12-19    作者:caijiyuan 浏览:76    移动:http://w.yusign.com/mobile/quote/1638.html

云网一体,向原创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的全媒体迈进

徐 进

  摘 要: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总台围绕“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方式,不断在内容上出新出彩、在技术上持续创新突破,取得显著成效。本文从构建新型技术体系、建立云网一体的技术架构和搭建CMG媒体云移动化生产平台等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论述,认为媒体技术的迭代升级,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高质量、持续性发展,建设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构建新型原创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平台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型技术体系 云网一体 CMG媒体云

  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是党中央对新闻单位的要求,同时也是当今技术发展的必然,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中的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已经逐步适配媒体行业的需求,为视音频内容剪辑、图文制作和直播等提供了多种类型的基础支撑、技术环境和安全保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机构也在与时俱进,紧跟技术发展的脚步,逐步从传统媒体向全媒体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非常清楚一点:互联网技术已经使得高新视频无处不在,对于正在从传统广播电视机构向国际一流原创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的全媒体转变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来说,内容上的不断出新出彩和技术上的持续创新突破,是总台实现“三个转变”的核心驱动力。就技术层面而言,我们需要在视音频呈现的质量、内容提供的速度,以及所要付出的成本中,找到比较好的平衡点,这就需要通过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将“质量、效率、成本”三者的关系处理好。紧紧围绕“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方式,大量应用渐趋成熟、稳定、普适、开源的互联网技术,为总台全媒体高质量、持续性发展,构建新型基础架构,打造新型内容生产发布平台,提供移动便捷的技术服务。

  图1:新型内容生产发布平台关注点示意图

  一、适配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型技术体系

  对用户来说,无处不在的互联网让其可以信手拈来各种视音频内容,但不管是大屏还是小屏,不管是横看还是竖看,或者只是去聆听他所喜欢的内容,图像和声音的高质量永远是吸引用户的因素之一,因此,作为媒体技术人,我们应该时刻具备对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强烈的敏感度,需要在技术上孜孜以求,不断突破。在视频图像上,我们要逐步从高清晰度向超高清晰度迈进,用技术手段提升运动图像的高动态范围、增加更广阔的色域空间、提高拍摄时的图像帧率等,让用户看到更清楚的细节、欣赏到更丰富的色彩。在体育比赛转播时,技术的提升既可以让我们的直播镜头和慢动作回放达到次次清晰、帧帧不差;也可以在距离几十米,甚至百米以外观看户外大屏时,通过超高清晰度的视频画面,让观众看到清晰的图像和自然的色彩。声音方面,我们尽量做到既提供立体声,又提供环绕声,更可以在合适的节目上录制三维声,多种聆听方式可以由用户自己选择;就是面对户外大屏,用户依然可以通过扫码方式,收听户外大屏内容的伴音。这既是用户和市场的需要,也是媒体自身发展的必然,更是技术进步带来的多种类型的视觉享受。

  对于主流媒体来说,内容特别是新闻内容是吸引用户驻留、信任,乃至圈粉无数的主要方式,而不论何时何地发生的新闻事件的快速采集、制作、传输和发布,就成为全媒体机构的刚性需求。这就需要我们有一整套可以随时随地使用的、便捷的生产工具和快速的、有网络安全保证的传输通道,来实现突发事件和重要新闻的即采即播、即编即发,总之,就是要以高效率完成内容的采集、编辑、播出和分发,抢占先机,确保首发,用最快速度将新闻内容送达用户终端。

  传统广播电视机构,其内容的技术生产方式基本都是固定化的,在固定的时间(预约),到固定的地点(机房),完成节目的剪辑制作。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移动化的视音频内容剪辑制作方式,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那些已经被认证授权的编辑记者,可以在移动的环境下登录生产平台,随时随地进行素材的浏览使用、图像/图片/文字的编辑制作、简单的特殊效果合成;有审核权限的人员,则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浏览相关内容,提出修改意见或者确定播出和发布。这种工作场景已经不再是海阔天空的想象,而是可以依托云计算技术、编码压缩技术、5G网络切片和边缘计算等技术的发展和赋能应用,逐步构建起移动化的视音频内容生产平台,改变我们传统的生产方式,迈出深化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技术步伐。

  当然,在围绕高质量发展,向原创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的全媒体转变的过程中,还有许许多多的应用场景和生产需求可以罗列。从技术角度来讲,在确保全面可行的网络安全的前提下,我们需要解决海量的存储、提供足够的带宽、缩短所有环节的延时、解决移动环境下的高码率传输等等,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我们聚焦国家“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贴合国家技术发展战略,在总台“十四五”科技发展框架下,明确我们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应用实现路径,结合总台全媒体自身不断变化的业务诉求,充分利用,并且要深度挖掘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媒体领域的实际应用,聚焦云网一体的设计理念,采取叠床架屋的方式,逐步摸索出面向全媒体内容生产的新型技术架构。在应用上,按照“软硬兼施”的技术方式逐步搭建起移动化的视音频内容生产平台,让SDN(Soft Define Network)等软件定义技术广泛为媒体所用。在“思想+艺术+技术”的融合传播上持续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构建起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的全媒体技术体系,有计划分步骤完成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转变,努力实现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目标。

  二、云网一体的技术架构

  1.内部实验与实践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于2018年12月28日与三大运营商和华为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建立了国内首个5G媒体应用实验室,设立了5G+4K/8K传输、5G+VR制作、5G移动生产和5G网络家庭环境四个课题。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在5G传输应用与云网一体支撑全媒体内容生产方面,开展了三年多的技术实验和节目实践,拥有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和技术突破的成果,并且在春晚、国庆70周年、建党百年,特别是今年北京冬奥会上成功应用。

  图2:5G技术实验+媒体应用示意图

  随着5G技术大规模商用的不断演进,其承载能力、适配能力、服务能力,已经逐步满足全媒体所需的带宽要求、时延要求、稳定性要求和网络安全要求。用户可以获得的上行平均速率已经不低于85 Mbps,下行平均速率已经不低于600 Mbps;端到端的时延已经小于30 ms。这样的网络保障已经可以让用户在接入公有云访问媒体素材,进行移动化视音频内容生产时,获得很好的操作体验,具备了承载高码率超高清节目制作的基础支撑能力,为公有云环境下的移动生产带来了有力的网络接入保障。在今年北京冬奥宣传报道中,总台与国铁集团和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出的冬奥专列5G超高清移动直播演播室,解决了时速350公里运行当中多普勒频率偏移,高铁车厢、隧道和声屏障无线信号穿透损失,以及京张高铁清河站到太子城站近200公里400个左右5G基站的合并传输问题,完成了40多场移动直播和节目录制;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多场地、长距离的火炬接力,也是依靠大规模的5G网络传输超高清信号完成的。

  云计算技术已经在媒体领域被广泛应用,私有云承载哪些技术服务,专有云负责哪些技术业务,公有云承担哪些具体任务的边界已日趋清晰。经过数年积累,我们已经一步一步构建起了混合云支撑的总台全媒体内容生产发布平台。大屏的高码率节目制播、小屏的低码率内容生产、声音的制作合成,以及频道、频率、新媒体移动端的播出和分发,它们所需要的各类IT基础资源,比如对象存储、关系型数据库、适配媒体应用的中间件、网络安全组件等等,都已经由总台云数据中心的私有云和台外的专有云及公有云提供;媒体自身需要的一些能力,像大规模的转码、语音识别、路径调度、部分AI功能,以及媒资搜索、内容剪辑、简单的特效合成等工具集也已经部署在云端,其稳定性、安全性基本可以满足我们的要求。可以说,云计算已经成为我们全媒体内容生产发布平台依托的基础技术之一。

  2.外部环境与服务

  纵观我国云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包括5G等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云网融合已经是目前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

  在“网是基础”方面,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5G SA(5G信号独立网络)共建共享网络、最大的千兆光纤网络和最大的骨干全光交换网络。各大电信运营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媒体内容生产需求,特别是在直播业务的驱动下,已经投入大量技术资源适配、开发、调整5G网络,使之赋能媒体行业。

  在“云为核心”方面,我国的IDC(互联网数据中心)规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服务规模已经位居全球前列;同时,在云操作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和存储,以及云计算网络安全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方面已经实现突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经可以提供技术服务,“网随云动,云网一体”的技术能力已渐趋成熟。

  作为正在迈向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我们应该积极借助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大力推进的新能力,大量使用各大运营商的新基建,助力我们构建起全媒体时代超清化、移动化、智能化的新型技术体系,完成从传统技术布局向“5G+4K/8K+AI”战略格局的转变。

  3.云网一体技术架构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内部实验和应用实践,已经具备了与外部环境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有效衔接的条件,具备了围绕超高清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所需的弹性计算资源、海量数据存储、AI辅助能力等与大带宽、低时延、边缘计算有机结合的可能,使得云网一体的技术架构得以从实验逐步过渡到应用实践。加上适配云网一体的技术支撑平台的建设和媒体应用软件的开发,以及网络安全策略的部署,符合我们需求的,随时随地进行全媒体内容生产、传输、审核和发布的以云网一体为支撑,以移动生产为核心的全媒体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平台得以曙光初现,锋芒渐露。其技术架构的稳定性、安全性,生产应用的可靠性、便捷性在2021年西安全运会、东京夏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大型活动,以及大量综合类节目的制作中得到了有效验证。

  图3:“云边端”全媒体平台体系架构示意图

  云网一体的技术架构,简单来说就是中心云(Cloud,私有云/公有云)+边缘计算(MEC)+终端(Terminal),即CET架构,如图3所示“云边端”全媒体平台体系架构。

云网一体,向原创视音频内容生产发布的全媒体迈进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要引入边缘计算的问题,这实际上与我们希望进一步改变内容生产方式息息相关。通过寻求一种技术方式,让节目人员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工作,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在被认证授权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一个生产平台,快速获取内容素材、历史资料,或者是快速编辑自采的内容,通过审核后立即发布;也可以在大型宣传报道或大型体育赛事时,跨城域实现就近的技术服务。这就需要将一定的后台支撑资源,快速及时地迁移到大规模用户使用的就近区域,让用户无感地使用移动化生产工具完成全媒体内容的生产发布。这就需要边缘计算(MEC)大显身手!

  三、CMG媒体云及后续发展关注点

  云网一体已经是数字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特征,而我们在深刻理解、不断探索和技术实验的基础上,将云计算、5G移动互联、编解码技术与超高清视音频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构建了适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型技术体系的“云边端”(CET)基础架构,搭建了适配全媒体移动化内容生产发布的技术平台,我们称之为CMG媒体云1.0。目前,CMG媒体云已经部署在总台光华路办公区,今年下半年将延伸到复兴路办公区和复兴门办公区。

  我们将对“云边端”(CET)全媒体生产平台的技术架构设计,中心云、边缘云节点和用户端的组成、功能、边界、承载业务,以及中心云、边缘云节点在资源、数据、服务、应用等各层面的交互协同方法提出明确技术要求。在即将到来的多哈世界杯期间,我们将构建北京、多哈跨洲际部署的CMG媒体云世界杯技术支撑服务平台,为总台在多哈前方和北京后方的编辑记者,以及国内媒体的其他节目人员提供移动化内容生产服务。

  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跟踪新技术、追寻新工艺、寻找新装备的脚步永远不能停歇。随着云网一体技术的不断演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云边端”(CET)技术架构的移动化内容生产发布平台也将持续迭代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5G网络切片技术为媒体业务场景提供常态化支撑的能力,比如多长时间可以建立起跨城、跨省的媒体网络切片传输通道,其技术质量(QoS)、服务级别(SLA)和网络安全保障如何。

  二是边缘计算(MEC)在全国/全球部署和实际提供各类计算能力的情况,比如是否能够提供媒体所需的大量GPU资源,其本身扩充各种类型IT基础资源和计算能力的情况等等。

  三是SD-WAN网络服务是否可以大规模应用于各类业务场景,是否可以在兼顾质量保证的情况下适度降低成本,从而成为我们跨区域网络传输的一种技术选择。

  四是在云网一体架构下,需要持续探索超高清视音频制作生产时的编码压缩方式,以便在质量、效率、成本三个方面找到一种比较好的底层编解码方面的技术解决方案。希望不仅在传输域,更要在生产域找到一种安全可靠、符合ST 2110标准的用于实际生产的编码压缩方式,贯通超高清信号的采集、制作、传输和播出分发全链路。

  五是移动化视音频内容生产平台本身的网络安全防护和应急响应能力,以及互联网环境下,编辑记者使用移动化生产工具可能带来的各种类型的安全隐患。

  广播电视专业技术的时代已经基本过去,磁带已经被文件取代,基带信号SDI(串行数字接口)传输逐渐让位给IP协议的数据流,核心交换系统逐步采用了信息技术的交换机或路由器,软件定义网络越来越成为全媒体机构节目直播、内容生产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我认为,我们已经从AV(Audio &Video)时代,走过了AV-IT时代,进入了全IT时代。以云网一体为基础架构建设的CMG媒体云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它改变了传统广播电视的节目生产方式,从岛域制作迈向了云化生产,从固定化制作模式转向了移动化生产方式,是以互联网思维实现媒体技术迭代升级的重要一笔。

  (作者徐进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技术局局长、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长)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