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秦一超_华创家电,(https://xueqiu.com/2513025548/316357531)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摘要
2024年两轮车行业供给政策再次变革,于当下时点我们再次探讨行业逻辑,以新国标政策为脉络,梳理行业总量,政策影响,集中度和盈利提升几大关键问题,落地至中长期投资逻辑判断。
行业总量扩容,保有量天花板未至
2019年及以前行业产量数据或低估,销量统计口径有差异,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实际总量5000-6000万。2018起行业总量持续扩张,我们分析其驱动因素主要为:1)尾部出清的300家企业销量出现在统计口径;2)中高端产品需求增长;3)疫情抑制公共交通需求;4)各省强制换车政策刺激。展望后续,我们控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最悲观情景假设下,国内保有量天花板预计至少达到4.3亿辆,较2022年仍有5000万提升空间。
新国标政策:供给提门槛,需求促换新
2023年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同比增长17%,两轮车监管政策落脚点为控制火灾安全风险。我们对比2019年和2024年国标政策分析影响:1)供给侧:提升优质厂商筛选门槛:2019年政策要求生产许可证转3C认证,直接出清约300家企业;2024年,新国标政策在3C认证环节,新增厂商供给配套审查,预计将大幅出清尾部企业,筛选优质供给,提升行业进入门槛。2)需求侧:以旧换新促进需求释放。2019年部分省市执行强制换车政策刺激需求增长,预计2025年以旧换新补贴刺激或延续,有望拉动需求增长。
拥抱稳定格局
2019年和2024年两次新国标政策监管,行业格局持续优化,奠定格局稳定基础。2023年CR10份额为85%,尾部份额出清很直接,但腰部份额集中同样重要,2019-2023年CR2提升了19%,而第3-第10名份额则下降了6%,当下CR2仍有提升空间,长期稳定向好的格局,是龙头释放盈利的必要条件。
向哪里要利润?短期产品结构,中长期渠道结构
稳定的格局是盈利提升的必要条件,产品结构、成本结构和渠道结构则是盈利提升的充分条件。2019年以来,头部品牌盈利提升主要来源于ASP和毛利率增长,背后驱动是产品对于差异化细分需求的满足,中长期看仍有持续迭代空间。而当格局趋向稳态后,品牌商和渠道商话语权将发生变化,品牌商有望重新进行利润分配。
投资建议:
两轮车现阶段的投资逻辑,类似于白电在格局稳固后,2013年后的投资逻辑,其市值增长由稳定的业绩增长和小幅估值提升贡献,追求的是格局优化下的确定性收益。我们以和为例对比分析, 2013-2020年投资逻辑,其市值增长基本由15%左右的利润复合增长+5%左右的估值增长贡献,考虑不到5%股息率后,投资格力将是20-25%左右的确定性回报;而2023年以后未来几年内两轮车的投资逻辑,我们认为将与白电较为相似,即稳定的业绩增长叠加小幅估值提升,以及3-5%股息率,追求的是稳定的确定性收益。
风险提示:
新品需求不及预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投资主题
报告亮点
2024年于电动两轮车行业而言,是供给变量剧变的一年。基于此前深度研究成果,在当下时点再次探讨行业逻辑,我们以新国标政策为线索,回答内销总量空间,国标政策影响,集中度和盈利提升几大问题。
内销总量空间: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总量5000-6000万,2018年起,统计口径变化、中高端需求增长、疫情抑制公共出行、强制换车刺激等多因素,驱动行业扩容。以省和区域保有量结构视角,控制地理和气候条件影响,悲观情景假设下,内销保有量仍有5000万提升空间。
国标政策影响:我们对比2019年和2024年新国标政策,预计供给侧将继续提升筛选门槛、出清腰尾部企业,需求侧结合以旧换新政策,拉动未来销量增长。
集中度和盈利提升:2024年国标政策预计将在3C认证环节继续筛选优质供给,持续优化格局稳定,CR2提升空间不仅来源于尾部直接出清,也来源于腰部份额流失。中长期看,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的结构升级,和长期渠道利润重新分配,将推动盈利持续增长。
投资逻辑
两轮车现阶段的投资逻辑,类似于白电在格局稳固后,2013年后的投资逻辑,其市值增长由稳定的业绩增长和小幅估值提升贡献,追求的是格局优化下的确定性收益。市值由稳定的利润增长和小幅度估值提升贡献,叠加分红率后构成当下投资两轮车的中长期稳定收益。
目录
正文内容
2024年对于两轮车行业是供给变量剧变的一年。2019年新国标政策大幅优化供给格局、筛选优质供给、刺激需求更替,行业在2020-2022年期间总量扩张,龙头、爱玛营收、利润高增,2024年行业正在经历监管政策再次影响,当下时点,我们如何看待2024年政策对行业的影响?能否带来行业在2019年的利好变化?
以上提出的两个疑问,正是本篇报告聚焦的核心问题。为了完整回答以上问题,我们再次梳理内需总量空间和需求驱动,结合监管政策演变,分析格局出清及盈利提升的确定性,最后落地至行业整体投资逻辑。
一、行业总量扩容,保有量天花板未至
(一)2023年行业总量预计5000-6000万
电动两轮车行业缺乏准确总量统计数据。大部分乡镇级区域未严格监管上牌,行业一直以来欠缺完整上牌销售数据,当前主要三方机构公布的销量数据口径不一;同时,电动自行车协会公布的产量数据来源于企业自主申报,因此存在小企业漏报错报问题:
三方统计销量结果有差异,重复统计电摩数据导致总量略有高估。艾瑞咨询、沙利文、营商电动车,是当前市场主要参考的销量统计三方机构。2020年以后三个统计口径销量均出现明显提升,从沙利文统计数据引用可以看出,其数据统计包含了摩托车商会公布的电摩销量数据;但摩托车商会电摩销量,其统计来源于两轮车厂商报送,电自统计数据未剔除电摩数据,因此将电摩数据统计进入行业总量,可能会存在重复统计而导致总量略有高估。
2019 年新国标政策出清约 300 家企业,尾部出清的 300 家企业销量向头部集中后进入统计, 2019 年及以前总产量或被低估。 2019 年新国标政策将企业资质由生产许可证转为 3C 认证, 2018 年 1 月拥有生产许可证企业数量约 900 家, 2019 年 6 月、2024 年 8 月获得 3C 认证企业数量分别为 629、 591 家,即约 300 家企业在资质转换过程中被淘汰,其销量向头部企业集中,出现在总量统计口径中。 因此,我们判断2020 年总量增长约 500 万主要由统计口径变化带来,即 2019 年及以前每年的总量统计或至少低估 500 万辆 :
以上分析明确2019年以前产量数据或被低估,但三方销量数据重复统计电摩,我们预计2023年行业实际总量在5000-6000万;根据产量增速,可将行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我们重点研究2018年至今供给侧出清下行业的持续增长:
2000-2006年:行业普及发展期。行业从2000年的29万总量,经历2001-2006年高增后增长至1950万辆,总量约67倍增长;这一阶段是行业初步普及发展期,经历了2000年初各地禁摩令及非典疫情影响后,总量和行业参与者均迅速增长;电动两轮车作为新生产品,充分发挥出对燃油摩托车的替代效应。
2007-2013年:行业稳健增长期。行业从2006年的1950万、持续增长至2013年的3695万,总量复合增速为10%。经历了2000年初产品初步普及后,各品牌商加大营销投入和渠道开店扩张速度,提升品牌和产品影响力,同时伴随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电动两轮车逐步替代自行车成为短途出行主要交通工具。
2014-2017年:行业首个下行调整期。2014年行业首次出现负增长,总量同比下滑4%至3551万,2015-2017年行业总量连续下滑、在3200万上下波动,主要系这一阶段更新替换需求为2000年后初期普及的总量、基数较低,同时行业新增需求相较2014年以前有所减弱,总量开始出现回落和调整;但这一阶段头部厂商开始初步尝试产品差异化布局,集中度开始逐渐提升。
2018年至今:行业供给侧出清期。2019年和2024年新国标政策监管,是这一阶段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政策监管推动供给持续优化,集中度提升头部品牌受益。需求端,更新替换需求进入高基数周期,同时有2019年的旧车更新、2024年以旧换新的需求政策刺激,行业总量持续扩张,在2022年达到4961万。
2019年新国标政策筛选,加速尾部企业淘汰和集中度提升,龙头份额和盈利均持续增长;我们下文将重点分析总量展望及这一阶段政策影响。
(二)2018-2022年:多因素驱动总量增长
我们重点分析2018年至今行业总量变化及驱动因素,总结来看,我们认为2019-2022年总量扩张主要原因有:1)尾部出清的企业销量出现在统计口径;2)中高端产品需求增长; 3)疫情对于公共交通需求抑制,电动两轮车对公交和地铁的替代效应;4)2019年各省推出旧标强制淘汰换车政策刺激。具体来看:
2019年生产许可转3C认证出清约300家企业,尾部出清企业销量出现在统计口径。2019年新国标政策将企业生产许可证转为产品3C认证,企业数量出清约300家,尾部淘汰的企业产量出现在统计口径中,因此,2019年及以前的总产量数据或存在低估影响。
新势力品牌入局,中高端产品需求快速增长。以小牛、九号、极核为代表的新势力品牌,以产品智能化为标签,定位潮玩年轻消费群体,中高端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按零售价将产品划分为3500元以上、1500-3500元、1500元以下,3500元以上的中高端市场,2017-2022年销量复合增速最快、为25%,并预期在2023-2027年以28%的复合增速增长。
疫情影响下,公共交通出行需求被抑制,电动两轮车发挥替代效应。2020年疫情影响下公共交通出行需求明显被抑制,2020-2022年公共汽车、轨道交通运营量分别为5-7、30-42万人次/辆,中枢值较疫情前的2019年分别下降约44%、38%,电动两轮车发挥通勤替代效应。
2019年政策推动旧车强制替换,2022年底前截止的省市刺激部分新增需求释放,但各省政策执行力度差异较大。各省市在2019年新国标后推出强制旧车更换政策,通过设置过渡期和过渡期牌照的形式,对当年存量旧国标车更换;但各省市执行力度差异较大,过渡期设置较长的省市,更多将更换融入到自然更新,预计只有2022年底前过渡截止的省市,刺激了额外的新增需求释放。
(三)内销总量空间:悲观假设下仍有5000万保有量提升空间
我们控制地理和气候变量影响,最悲观假设下,预计全国(不含港澳台,下同)稳态总保有量下限值为4.3亿,较22年3.8亿的保有量至少还有5000万提升空间。我们以统计局公布的保有量和分省保有量结构数据为基础,考虑到电动两轮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其保有量上限与可支配消费支出水平有关,同时又与区域地理环境和气候相关,将内地各省/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划分为七大地理区域,控制地理和气候变量影响;假设稳态保有量上限,从而测算得到全国稳态保有量:
我国电动两轮车保有量持续提升,2022年达到3.75亿辆;保有量增长反映的是产品渗透率仍在提升,即每年销量中仍有部分新增需求。从保有量总量数据来看,电动两轮车百户保有量在2002-2022年保持提升趋势,即电动两轮车在国内仍然处于渗透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更新需求和新增需求共同构成总量,2022年百户保有量及整体保有量分别达到75.5辆、3.75亿辆。
由于消费支出水平、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影响,不同区域和省市结构的电动两轮车百户保有量差异较大。拆分区域和省市结构来看,2015-2022年各省电动两轮车百户保有量均呈增长趋势,其中渗透率较高的省为江苏、山东、河南、海南、广西、河北、安徽,2022年百户保有量均超过100辆;渗透率较低的区域如湖北、湖南及西南、东北等区域,2022年百户保有量不足50辆。
我们以一种最悲观的情景假设,测算稳态保有量下限,即假设区域内百户保有量最高的省份不增长,其余省份保有量伴随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增长而增长,得到稳态保有量为4.3亿辆。我们通过将全国各省拆分为七大地理区域,以控制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两个变量对保有量渗透预期的影响;在假设各省稳态保有量时,我们将区域内保有量最高的省份作为稳态天花板,若2022年其他省份人均消费支出水平低于保有量天花板省份,则假设该省份稳态保有量可达到天花板水平,计算得到全国稳态保有量为4.3亿辆。
假设更新替换年限为7年,则4.3亿保有量下的稳态年销量约为6000万,当前国内总销量所处阶段,由新增需求和更新需求构成。总销量增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总销量完全由新增需求拉动;随后第二阶段基于保有量基数更新需求逐渐增长,新增需求逐渐降低;第三阶段当达到稳态后,总销量完全等于更新需求。
因此我们对于行业销量得到结论,即在未来几年内达到稳态保有量之前,行业每年仍有一定比例的新增需求,同时更新需求的保有量基数持续增长,行业销量仍会保持稳定的增长速度,而短期销量变化则由政策端对于供给影响带来,也是我们下文重点分析的内容。
二、政策分析:供给提门槛,需求促换新
(一)供给:提升筛选门槛
2018年至今,供给出清逻辑为行业发展的主线,两轮车行业企业数量的直接出清主要依靠政策监管。2024年初南京大火事件作为导火线,电动两轮车安全性问题再次被监管层重点关注,2024年新国标政策继续修订,供给端延续腰尾部淘汰逻辑,需求侧以旧换新或带来刺激。
火灾事件频发,导致电动两轮车受到监管关注。2023年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2.1万起、同比增长17%,24年1-5月全国发生电动自行车火灾1万起,24年7月全国发生的1402起电动自行车火灾中,由超期服役锂电池及非法改装导致的蓄电池热失控、电气线路故障占比分别为66%、31%。2021-2023年电动自行车火灾次数持续增长,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监管层针对管控火灾事件制定相应政策。
2024年新国标政策主要包含整车、电池、充电器、电气安全及厂商资质四大部分。电动自行车最早的国家标准是1999年版本的强标《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GB17761-1999),由于当时行业尚未成熟、标准制定较早,在标准内容和实际产品执行过程中均具有局限性,因此,我们将2019年及2024年修订的标准简称为“新国标”:
整车:2024版修订稿提高产品防火灾防篡改安全性,规范生产企业资质要求。主要内容包括:1)防火灾:新增塑件质量占比不超整车5.5%;2)防篡改:明确电池、电机、电控互认协议,增加北斗模组动态监测车辆状态;3)提门槛:要求企业具备与产能相匹配的整车关键部件生产、检测和质量控制能力;4)促需求:铅酸电池整车重量由55kg放宽至63kg,取消强制脚踏要求。
电池和充电器:2024年修订后推标转为强标,提高锂电池安全测算标准。电池方面,2024年修订稿主要针对超期锂电池枝晶起火问题,规定1.5倍过充放电保护、针刺试验、高温永久标识等22项测试项目,大幅提升锂电池准入门槛和安全水平。充电器增加溯源编码永久性标识及对应试验方法,并禁用车载形式充电器。
电气安全:提高标准,防范因电气线路老化和短路引发的火灾事故。细化主回路界定和布线要求,加强电池短路保护要求等。
厂商资质:新增上游生产配套要求,提升行业进入门槛。2019年新国标政策中,厂商生产资质由生产许可转为3C认证。2024年推出《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即“白名单”,将企业生产和检测等要求写入《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标准中,继续提升行业进入门槛和集中度。
2024年整车强标设置“6+3”过渡期,头部品牌有望在标准切换窗口期更快完成新标准下产品切换。整车强标即《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经历公示期和过渡期后正式执行,过渡期主要留给品牌商进行新品研发、生产调整以及渠道库存消化。2024年版新国标将给厂商、渠道分别设置6个月、9个月过渡期,即预计最晚于2025年9月后,全渠道产品完成新国标过渡切换。头部基于研发和生产效率优势,将更快完成和导入新国标产品,抢占标准切换窗口期市场份额。
对比2019年资质转换出清企业,2024年增加的生产配套能力要求将继续出清行业。2019年生产许可证转3C认证,导致企业数量减少约300家;2024年整车强标认证增加企业生产及检测要求,在企业申请3C认证时设置现场核验环节:
2019年:生产许可证转3C认证出清约300家企业,行业接近600家企业存续至今。2019年新国标政策实施后,由于厂商资质收紧,行业内企业数量减少约300家,留下的约600家企业存续至今。
3C认证是企业生产销售产品的必备环节,将整车生产及检测能力要求写入强标,极大的提升企业3C认证门槛 。企业只有申请拿到3C认证后才能生产销售产品,2024年新国标在第7节新增企业质量保证能力和产品一致性要求,生产环节要求企业具备与整车生产相匹配的切割弯曲、焊接等上游生产能力,并设置现场审查核实监管要求,极大提升了企业的资质门槛。
行业内约600家企业,已公布进入白名单企业品牌14家,或可作为此次筛选强度的参考。2024年监管部门推出《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规范企业经营,企业通过申请形式进入“白名单”,核心要求企业生产配套能力基本与3C认证强标一致;截止目前已经公告两批白名单品牌数量合计14家,可一定程度作为参考,即行业内大多为组装企业、不具备上游自主配套能力,2024年3C认证将可能继续出清行业内企业。
(二)需求:补贴拉动换新
对比2019年部分省市强制换车刺激需求,2024年以旧换新政策带来需求增量,或有望在2025年延续:
2019-2022年部分省市超标车强制替换,带来一定需求刺激增量。在2019年新国标政策执行后,部分省市对旧国标存量车辆设置过渡期临时牌照,过渡期截止后要求对超标车强制替换为新国标车辆,在2022年以前带来一定换车需求增量。
2024年以补贴形式刺激替换需求增量,且2025年刺激政策或有望延续。截止11月1日已有27个省公布本轮电动两轮车以旧换新政策实施细则,补贴额度上限最高达600元;伴随新国标政策在2025年执行落地,补贴刺激政策或有望延续,刺激换车需求增长。
截止11月19日,全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突破50万辆,拉动新车销售12.9亿元。考虑政策发布与开始执行时滞,预计以旧换新实际执行1-2个月,据商务部数据截止11月19日已经拉动销售50万辆新车,且Q4为销售淡季、供给端受到新国标政策扰动。因此,我们预计以旧换新政策或有望在25年有明显效果,刺激行业需求总量增长。
三、两轮车投资逻辑:格局优化下的确定性收益
总结我们上文分析,未来2-3年行业总量预计在以旧换新政策刺激下小幅增长,随后逐渐趋向于更新替换需求占比提升的稳态,短途出行刚需属性决定总量不会出现断崖式下跌。
格局优化与盈利提升则为行业更为重要的核心逻辑。我们在此前研究中重点比较过白电集中度提升与盈利提升逻辑,本篇报告我们重申稳定的格局对当前两轮车行业的重要性,以及两轮车格局优化下盈利提升的确定性。
(一)拥抱稳定格局
两轮车行业格局出清历经营销突围、渠道抢夺和政策筛选三个阶段。行业在完成初期渗透普及后,首先经历品牌间营销竞争,各品牌以营销代言的方式在行业发展初期扩大品牌知名度;第二阶段是争夺渠道优质经销商资源,差异化的产品是这一阶段争夺渠道的主要抓手,率先完成产品差异化的品牌通过完成渠道扩张进一步集中市场份额;第三阶段即2019年至今政策驱动下供给出清阶段,小厂商份额被出清,头部品牌开始奠定稳定的格局:
第一阶段:产品同质化程度极高,营销代言扩大品牌知名度。电动两轮车产品制造门槛较低,行业发展初期产品同质化程度极高,2002年起各品牌开始聘请代言人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绿源2004年聘请奥运冠军田亮代言、新日2006年聘请成龙代言,最为成功的代言当属爱玛2009年聘请周杰伦代言,“爱,就马上行动”的家喻户晓的广告词,迅速提升了爱玛的品牌知名度。
第二阶段:产品差异化为抓手,抢夺渠道门店资源。伴随禁摩令下摩托车经销商渠道转型,争夺优质渠道资源、拓展门店网点成为这一阶段主要战略。完成营销扩大品牌知名度后,部分品牌开始将经营重心放在产品差异化上。行业龙头将经营重心转向上游产业链一体化和产品高端化,布局上游三电;爱玛则定位女性细分群体,根据年轻消费群体需求推新,推出年度流行色的差异化女性产品设计。
第三阶段:监管趋严政策筛选,供给侧出清下格局优化。这一阶段产品差异化仍在持续,极核、九号、小牛等品牌的加入,使差异化路径更加多样。2019年和2024年新国标政策不断提升行业进入门槛,供给侧出清推升行业集中度,头部品牌竞争格局不断优化,爱玛逐渐与腰部品牌拉开差距,稳定的竞争格局奠定了后续品牌盈利提升的基础。
白电通过规模化带来成本优势,构筑格局稳定的护城河。两轮车行业的成本结构和渠道结构,均难以构建足够高的护城河壁垒,因此行业格局的稳定性,更多依靠两次甚至未来多次政策监管的强化。市场更多关注未来市场份额有多少压缩空间,但我们要强调的是,稳定的格局对盈利提升而言才是更为重要的:
尾部份额出清很直接,但腰部份额集中同样重要。当论及份额空间时,市场更关注尾部份额的直接出清,23年CR10份额85%,10名以外的尾部份额空间15%;但腰部份额的加速集中同样重要,2019-2023年CR2提升了19%,而第3-第10名份额则下降了6%。
走过总量扩容期,拥抱稳定格局下的盈利确定性。以上对于腰部份额集中的分析,CR2提升空间不仅来源于尾部直接出清,也来源于腰部份额流失。政策监管的强制性会形成行业持续出清的天然进入门槛,未来持续稳定向好的格局,是龙头释放盈利弹性的必要条件。
(二)向哪里要利润?短期产品结构,中长期渠道结构
稳定的格局是盈利提升的必要条件,产品结构、成本结构和渠道结构则是盈利提升的充分条件。2019年新国标政策执行后,我们认为两轮车稳定的格局初成,2024年新国标政策再次加强监管、设立企业“白名单”,集中度持续提升逻辑持续演绎。但稳定的格局如何影响企业盈利、以及我们如何确定企业盈利提升的节奏呢?其本质是确定企业净利率提升节奏,又与产品结构、成本结构和渠道结构相关:
产品结构:电动两轮车产品结构呈升级趋势,差异化需求和产品设计提升单价和毛利率。2013年至2023年,爱玛ASP和毛利率整体呈提升趋势;两轮车企业的ASP和毛利率主要由产品结构影响,低价产品占比与品牌商价格策略相关,高价产品占比则取决于品牌的产品差异化能力。供给端政策筛选掉以低价低质竞争为策略的尾部企业后,头部企业可以充分发挥产品差异化能力。
产品差异化则又可以分为功能性驱动和外观设计驱动。功能性驱动即提升产品性能,向上游投入电池、电控,逐渐完整三电自主化,提升产品续航及品控稳定性,冠能产品系列成为当前中高端势能的主要抓手。智能化为功能性驱动的另一重要方向,小牛和九号完成了行业内产品的智能化普及,而当前传统品牌雅迪爱玛等智能车占比仍然较低,2024年新国标政策要求产品加装北斗芯片模组,未来智能化产品占比将持续提升。外观设计方面,两轮车产品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其外观需求类似于四轮汽车,差异化的外观设计能够提升产品单价和创造消费需求。
成本结构对于盈利的影响,电动两轮车行业难以复制空调行业的成本规模化路径,但品牌集中度提升后,销售费用持续下降,即稳定的格局对于品牌销售的影响。电动两轮车上游电池、电机、电控三电为核心成本项,由于其充分竞争的供给结构、以及相对较低的进入门槛,导致品牌商向上游延伸难以形成规模化的成本优势,因此我们将向上游三电的延展理解为产品结构优化逻辑。电动两轮车成本结构逻辑主要在费用端的持续优化,即稳定的格局下,头部品牌可以用更少的营销费用卖产品,从而在集中度持续提升的过程中压降费用,释放盈利。
ASP提升路径,很好的诠释了产品结构提升盈利的逻辑,将冠能系列打造为中高端差异化产品的主要抓手。对比天猫旗舰店雅迪冠能系列和经典系列产品价格,冠能系列产品价格中枢约4000元,经典系列产品价格中枢2500-3000元;冠能系列产品占比的持续提升,驱动雅迪ASP增长,2020-2024H1冠能系列占比从6%提升到30%,ASP则从1794元提升至2191元。雅迪冠能系列的例子是数据端的典型证明,两轮车行业各公司在过去几年的盈利提升,均主要由产品结构驱动。
两轮车行业上游成本变化不影响品牌商盈利能力,即品牌商对上游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我们选取铅成本变化和品牌商毛利率做数据层的证明,近5年最大的铅成本涨幅发生在2020H1-2021Q3,LME铅从低点涨幅达40%,这一阶段天能虽然会通过大宗锁价方式熨平原材料波动影响,但盈利能力仍受到较大影响,21Q4毛利率较20Q1下滑10pct。两轮车品牌商爱玛则未受影响,22Q1毛利率分别较20Q1 -0.3、+0.02pct,长期来看两轮车品牌商毛利率呈提升趋势,我们在上文分析主要由产品结构驱动,基本未受铅价成本波动的影响。
渠道结构主要影响远期盈利,即格局达到稳态后,品牌商优化渠道利润分配。两轮车行业渠道最早来源于摩托车经销商禁摩令后的转变,品牌商在完成初步的渠道抢夺后,奠定渠道格局基础,优质渠道资源主要掌握在头部品牌商中。但品牌商与渠道的话语权,伴随格局提升和优化,预计也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同时,当前渠道整体毛利率高于品牌商,伴随后续集中度提升和品牌话语权加强,预计渠道利润将一定程度收回。
(三)稳定的业绩增长+小幅度估值提升
两轮车现阶段的投资逻辑,类似于白电在格局稳固后,2013年后的投资逻辑,其市值增长由稳定的业绩增长和小幅估值提升贡献,追求的是格局优化下的确定性收益。我们将和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收入、利润及市值做拆分对比:
(2016-2018),(2000-2005):格局出清前夕,行业价格战期。这一阶段对两轮车和白电都是格局出清前夕,对比来看,两家公司这一阶段收入复合增速大于利润复合增速,市值表现差异主要在于估值,白电在2000-2005年发生的持续价格战,导致市场阶段性杀低估值,格力估值复合增速为-10%;雅迪在2016-2018年,已经开始逐渐奠定市场龙头地位,格局优于白电,市场已经提前将估值拔升,雅迪估值复合增速为26%。
(2019-2022),(2006-2012):格局初成,市值表现主要由利润增长贡献。这一阶段两轮车和白电格局初成, CR2持续提升,资本市场赚钱效应最为明显;雅迪、格力收入复合增速在20%-35%之间,利润复合增速在40-50%之间,需求端均受政策刺激有所扩容,估值则有所消化,市值增长主要由利润增长驱动。
(2023-2026E),(2013-2023):格局持续优化,市值增长由稳定的业绩增长和小幅估值提升贡献。我们认为两轮车当前阶段的投资逻辑,将与白电在2013年后的投资逻辑极为相似,即市值由稳定的利润增长和小幅度估值提升贡献。虽然2013-2023年格力估值复合增长为负,但我们若参考2013-2020年,格力的市值增长基本由15%左右的利润复合增长+5%左右的估值增长贡献,考虑不到5%股息率后,投资格力将是20-25%左右的确定性回报;现阶段的雅迪与这一阶段的格力极为相似,我们取2024-2026年wind一致预期,雅迪锚定15%左右的利润复合增速,而这一复合增速在格局仍在出清的背景下,是具有极高确定性的。
我们以政策视角切入,复盘总结行业总量仍有提升空间,销量保持稳定增速;2024年国标政策切换前夕,供给扰动可能带来短期需求集中释放,但提高了中长期集中度提升确定性。行业稳健增长+龙头份额提升,投资格局优化下的确定性受益。
四、风险提示
新品需求不及预期,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市场竞争加剧。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12月11日发布的报告《电动两轮车行业深度研究报告:政策修订供需共振,格局优化盈利提升》
华创家电团队介绍
组长、首席研究员:秦一超
浙江大学工学硕士,2年实业+5年家电行业研究经验,曾任职于、申港证券,2020 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获得2021年金麒麟家电新锐分析师第二名,Wind金牌分析师第五名。
高级分析师:田思琦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硕士。2020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樊翼辰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理学硕士。2021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分析师:杨家琛
东南大学工学学士、华东理工大学金融硕士。2022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研究员:牛俣航
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理学硕士。2023年加入华创证券研究所。
欢迎关注华创家电
华创证券研究所定位为面向专业投资者的研究团队,本资料仅适用于经认可的专业投资者,仅供在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华创证券不因任何订阅本资料的行为而将订阅人视为公司的客户。普通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