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应用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其中影视创作尤为引人关注。最近,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十一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上,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发布了国内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这一平台的推出被视为推动中国电影创作的重要里程碑,预示着电影行业将迎来一场技术革命。
从灵感到剧本的极速转化
“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通过设定主题、类型、背景等多个维度参数,帮助编剧快速生成剧本初稿。该平台运用了基于汉语电影专属大语言模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使得在短短几分钟内便能够从创意出发,生成一部4万到6万字的剧本。这一快速的创作流程,不仅大大缩短了传统剧本写作中的耗时,更让创作者可以专注于故事本身的构建与打磨。
西影集团AI实验室首席规划师锁言涛表示,平台的剧本修改打磨功能同样出色,可以对完成的剧本进行快速优化。而剧本多维评估系统则在两分钟内理解5万字的剧本,并生成关于剧本质量的详细评价报告。这一切,都使得电影创作者能够以更高效的方式提升作品质量,真正实现了向“智”创作的转变。
创新技术赋能剧本创作
这一平台的核心技术基于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利用神经网络与生成对抗网络等先进算法,不断提升系统对剧本内容的解析和创作能力。通过这一技术,平台能够迅速生成符合行业标准的剧本草稿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
创新设计方面,平台的用户界面友好,能够实时反馈编剧所写文本是否符合电影剧本格式,大大提升了修改效率。行业监制与导演黄建新认为,这种即时评估功能为编剧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能够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把握观众的审美需求。
人工智能与创作者的关系
尽管人工智能为电影创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但创作者们仍然强调,创作灵感和直觉是不可或缺的。游晓颖,电影《我的姐姐》的编剧,认为AI能够激发创作灵感,但最终的创作仍需依赖人类的直觉与情感。她提到,创作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与情感表达,正是机器难以复制的。这也反映了人们对艺术创作的深层理解:技术虽然助力,但人文关怀和生命体验才是创作的真正核心。
冉甲男,电影《封神三部曲》的编剧,也分享了她与平台的合作体验。她指出,虽然某些常规逻辑上的叙述能够通过AI系统获得帮助,但市场上真正受欢迎的作品必须具备独特个性,创作决策仍需由人类来完成。
对未来的展望与思考
“汉语电影内容AI辅助创作平台”的推出,不仅是对影视创作方式的一次创新探索,更为未来的电影行业提供了新的视角。人工智能的不断成熟将推动行业在技术与艺术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促使电影创作模式的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
当今,越来越多的年轻电影创作者愿意尝试这一新技术,他们渴望与AI进行互动,以提高创作效率。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大多数人对于AI的忧虑反而转化为动力,积极拥抱科技带来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