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疫苗 新AI 新网络 变革接踵 未来已来

   日期:2024-12-24    作者:ira0v 浏览:86    移动:http://w.yusign.com/mobile/quote/4155.html

大湾区科学论坛多个分论坛举行,中外科学家展开精彩分享

文/羊城晚报记者 张豪 李钢 邹丽珍 何昱

图/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除署名外)

5月22日,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进入第三天日程。从通用人工智能到信息与通信,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到生物医药与健康,围绕一系列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的科技话题,中外科学家们展开精彩分享,描绘未来已至的宏伟图景。

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

钟南山:6月底或有第二波疫情高峰

两种覆盖XBB的疫苗获初步批准

在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在谈及新冠疫情时透露,国内正在研发的多价mRNA疫苗、亚单位蛋白疫苗即将通过评审上市,及时注射覆盖XBB变异株的疫苗可减少额外死亡。另外,基于模型对全国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XBB)趋势预测显示,6月底或是今年第二波新冠疫情高峰,预计最高峰感染人数每周约6500万人。

回顾三年来我国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成果,钟南山表示,我国主要做对了两件事:一是立足预防,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二是及时研发出新冠疫苗。

“我们对新冠病毒形成‘群体免疫’了吗?我的回答是‘Yes’和‘No’。”钟南山说,“Yes”的回答,是因为多项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后,虽然人体内抗体在4个月后出现降低,而且对于XBB变异株的保护作用较差,但人体内还存在结合抗体,可激活细胞免疫,在感染6-7个月内仍然有保护作用。“可以说在这个时间内形成群体免疫了。”

同时,钟南山表示,“No”的回答,是考虑到过了6-7个月之后,人体内抗体以及免疫抑制的效果明显降低,“不会一劳永逸,因为病毒变化太快”。

当前,XBB已成为我国主流变异株。中国疾控中心披露数据显示,XBB变异株感染比例从2月中旬的0.2%增长到4月下旬的74.4%再到5月上旬的83.6%,持续上升。

钟南山还提到,近期不少人第二次感染新冠,尽管绝大多数人“二阳”症状较轻,但也有少数人特别是有基础疾病者,症状还是重的。

“新冠病毒感染致死的原因并不是单纯的重症肺炎死亡,现在的死亡常常是新冠病毒引起基础病加重,心脏病、神经系统病、肾脏病等,这些病加重导致了死亡。”钟南山说,面对可能到来的XBB变异株感染小波峰,有基础疾病、免疫低下者以及老年人更需要接种新的疫苗,预防感染。他透露,目前已经有两种针对XBB变异株的疫苗被初步批准,还有三四种预计很快能被批准。

高福:“后新冠”有挑战有机遇

mRNA或带来生物医药革命性变革

在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原主任高福以“后新冠: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发展大健康产业”为题作主旨演讲。他表示,这次新冠疫情,中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

未来会不会出现新的冠状病毒?高福给出了肯定的答案:“这不用问,肯定会有。”他说,“在1918年的大流感中,牺牲了2500万到5000万人。如今的病毒这么厉害,统计工具这么完善,但死亡人数不到1000万人。人类和病毒就是这样‘相熟相杀’。”

新疫苗 新AI 新网络 变革接踵 未来已来

“既然新冠还在,我们就不能不重视它。我呼吁在座的临床大夫,该诊断的要诊断,该治疗的要治疗。”高福说,同时,在“后新冠疫情”时代,不能只看到新冠病毒带来的挑战,也要看到它给人类提供的机遇,思考大健康产业的发展。

在高福看来,生物医药、诊断治疗、药物及疫苗研发是新兴产业、朝阳产业。“一个好的疫苗要做到安全、有效、可控,整体来讲,mRNA(信使核糖核酸)在遗传性疾病、肿瘤及各种自身免疫疾病方面的应用,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方向。”他认为,mRNA新技术将带来生物医药革命性的变革。

此外,高福在演讲中还主张“中医药科学化”。“中医药走到了21世纪,但由于近百年来我们科学的发展相对较弱,很多科学技术没有应用到中医药当中。抓住机遇,中医药还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他建议利用科学对中医药进行阐释。

“一带一路”与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新格局力争2035年基本形成

今年正值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大湾区科学论坛执行秘书长聂晓伟对此前发布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报告——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以下简称《报告》)作了解读。

聂晓伟介绍了《报告》的研究背景、沿线国家科技合作面临的挑战、科技合作的国际趋势、科技创新与合作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等内容。

据悉,《报告》提出,到2025年,重点合作领域和合作机制领域取得突破,科技合作对“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升。到2035年,科技合作新机制和新模式逐步成熟,“一带一路”科技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沿线各国重点合作方向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应对重大传染病、医疗援助、先进医疗技术与健康产业发展、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医药合作等领域。

在人才方面,《报告》指出,要设立“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心,增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建立“一带一路”青年科学家培养计划,培育“中国科教高端形象代言人”。同时,要实施“一带一路”高层次留学生选拔计划,遴选优秀人才开展重点培养。

《报告》提出多方面建议,包括加强共建国家的特色和优势领域基础科学合作;面向全球和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科技联合攻关与技术转移;深化“碳达峰、碳中和”国际合作,共同推进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以提高共建国家人民福祉为目标,加强民生领域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等。

“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

“‘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汪寿阳对“健康丝绸之路”作了介绍。

他表示,“健康丝绸之路”的建设面临不少挑战:全球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风险显著加大;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医疗卫生和健康领域科技水平差距巨大;人才匮乏和资金不足制约卫生健康合作。

汪寿阳认为,要通过科技合作与经济合作,进行全周期建设,实现短期可应急、中长期能力提升。在科技合作方面,要系统提升联合应对重大传染病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并间接提升我国国家卫生安全应对能力。

通过科技合作,有助于提高欠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水平,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质量,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与共赢,在增进民生福利的同时全面推进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建设。

而在经济合作方面,粮食和外贸成为两大抓手。

“中非双边商品贸易额每增加1%,将使非洲国家女性、男性及人口总体预期寿命分别提高0.699岁、0.624岁及0.662岁,同时五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率将会降低1.54%。”汪寿阳说。

在重点科技合作方向上,要发力重大传染病领域、医疗援助领域、先进医疗技术与健康产业发展领域、信息化建设与传统医药合作领域。汪寿阳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品牌,因国施策,科学制定国际合作路线;前瞻布局,打造可持续的全周期生命健康产业链;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对科技型非政府组织的支持。

人工智能分论坛

“我们已看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的蓬勃发展,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在人工智能分论坛上,相关专家认为,人类已经非常接近实现通用人工智能,并将迎来新的技术和产业的变革。

“早教还是很有道理的。”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秘书长李世鹏在“认知科学启发的人工智能”主题演讲中说道。他表示,人类大部分认知能力都是后天学习而来的,通过学习,脑神经建立起了更多的连接。而人类的学习方式是多模态的,未来人工智能也需要多模态数据的训练,以近似孩子的认知过程去学习。

李世鹏介绍,让机器产生理解能力有三个层次,一是关联——让AI揭示数据之间的相关性,二是干预——让AI主动做一些事情,从中揭示数据之间的因果性,三是反事实——利用假想推理而不需要实际做什么事情。

“想象一下我们能够制造一个机器,像人类一样慢慢生成智能,像婴儿一样开始学习。”“我们相信已经看到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李世鹏说。

美国电子与电气工程师协会会士、云天励飞联合创始人、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常务理事王孝宇同样认为,人类距离实现通用人工智能(AGI)从来没有如此接近,与人相关的AI能力都在加速发展,而AGI带来的产业变革才刚刚开始。

“翻译行业其实已经被AI所颠覆。”王孝宇说,AI的训练模型将英语、中文所有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进行深度学习并且实现自由表达之后,就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连通,从而实现翻译。由此继续深入,在实现了语言之间的通用能力之后,就可以延伸到机器视觉,譬如给出语言指令,让AI生成符合指令要求的图像。如果将控制信号和语言空间的通用能力打通,还可以实现用这种通用能力去控制机器人。

“GPT带来的这种通用能力上的变革,将会在极短的时间里渗透到其他领域。也许三至五年,就会带来更大的技术和产业的变革。”王孝宇说。

链接

鹏城实验室发布数据研究“星”平台

此次人工智能分论坛上,鹏城实验室重磅发布了星云系统与星方数据集。

据了解,当前大科学都面临前所未有的海量数据研究挑战。海量的遥感数据和信息产品是全球变化、碳中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科学数据。随着国内外各种大型巡天计划的开展,海量的天文数据及其复杂度都对天文探索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AI由于其理解多尺度、复杂系统的学习能力,为遥感和天文数据分析提供了新的工具,有宽阔的应用前景。

据介绍,星云系统依托具有强大E级人工智能算力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鹏城云脑Ⅱ,构建了一个面向遥感和天文的科研云平台,能提供多域多模态数据智能生产服务、多域AI+学科算法研究服务、跨学科协同研究交流服务三大功能。星方数据集则是基于星云系统而生产的就绪数据,可直接被用于科学研究。星云系统和星方数据集将发挥AI技术在数据科研应用方面的优势,致力于围绕水循环、碳循环、城市可持续发展布局关键技术突破和宇宙起源、星系演化等领域的研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AI for Science向前迈进,对开拓知识前沿、探索未知世界、解决全球性重大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信息与通信分论坛

新型网络应像电力一样即插即用

信息与通信分论坛以“探索前沿信息技术,点亮通信美好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内外众多知名院士、行业专家学者共聚一堂,研讨信息通信前沿技术、网络信息安全、算力网络与产业发展趋势。

“从国际国内的战略层面来看,我们现有的IP网络实际是50年前设计出来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新需求和新挑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交通大学移动专用网络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张宏科表示,现有网络从原理、工作机制和体系上已难以满足算力网络的需求。他认为,新型网络应该像电力一样即插即用,变成“一张大的网”来实现高带宽和计算资源统一调度,实现算网、网算一体的深度融合。

广东省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杨鹏飞介绍了广东省数字政府建设的实践。据介绍,广东省在2017年率先全面启动了数字政府的建设,推出了粤省事、粤商通、粤智助等“粤系列”移动政务服务品牌,为广东企业和群众提供“指尖办,一次办”的高效服务。凭借广东政务服务网,全省事项网办率达96.5%,6617项高频服务实现泛珠三角区域“跨省通办”,457项实现粤港澳“跨境通办”。

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蔡立志表示,根据《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枢纽节点建设方案》,广东省将继续推动建设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规划设立韶关集群数据中心,承接广州、深圳等地实时性算力需求,构建辐射华南乃至全中国的实时性算力中心。据悉,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电信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数据中心(首期)和中国移动粤港澳(韶关)数据中心(首期)正在建设中,中国联通广东韶关粤北云数据中心(一期)已启动。建成后,机架规模将超过25000个。

“最近几十年,我们一直坚持机器、应用和环境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使得我国超级计算机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变强的蜕变。”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曹振南发表了题为“建设超算互联网,推动超算生态发展”的演讲,介绍了我国超级计算机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

曹振南表示,目前正在研发中的超算互联网平台,希望实现异地、异构算力中心的链接,依托集算力、应用、数据、社区等于一体的运营模式,实现包括AI算力在内的全国算力资源统筹与调度。预期做到当行业用户在研发AI应用时,无须投入海量硬件,依托超算互联网平台就可完成AI大模型训练等复杂计算任务。

“我们希望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超算网络,不仅连通各个设备,还能拉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曹振南表示,超算互联网平台最大的改变是从提供超算算力转变为提供超算算力服务和应用服务,并且将算力供应商、应用软件商、开发者、最终用户有机链接成一个超算生态圈,形成互利共赢的商业创新模式。

本文地址:http://w.yusign.com/quote/4155.html    述古往 http://w.yusign.com/static/ , 查看更多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用户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