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背上的辉煌——揭秘秦人马文化
核心提示:发祥于甘肃的秦人,始终离不开马文化。从非子封秦而为附庸,到其曾孙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再到秦仲的孙子秦襄公“攻戎救周”而
发祥于甘肃的秦人,始终离不开马文化。从非子封秦而为附庸,到其曾孙秦仲被周宣王封为大夫,再到秦仲的孙子秦襄公“攻戎救周”而为诸侯,以至嬴政统一六国,建立起君主专制的中央政权,无一不得力于秦人的马文化。在古代,马不仅是运输工具,更关系到边防军需的大政。许多政治家都有这样的说法:“国之大事在戎,而戎之所重在马”。由此把马政放到国家极其重要的政治地位,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周礼》说:校人的官职主管马政。春天祭马祖(天驷星),隔离马驹,分群牧养。夏天祭先牧(始养马者),给各牧场分马牧养,并组织骟马。秋天祭马社(始骑马者,一说牧地土神),并选拔训练车手,增强其驾车能力。冬祭马步神(为灾害马者,一说为“行神”),并将养成的马献给国君,同时训练车手。除了校人以外,掌管马政的官员还有巫马下士、医、府、史、贾、徒,牧师(掌牧地),廋人(掌管天子十二厩之政,指导马匹繁殖事宜)等。除了国营马牧业以外,西周还实行寓马于民的政策,就是鼓励民间发展畜牧业包括养马。天子、诸侯、卿大夫等统治者也按等级得养一定数量的马。秦自非子从私家养马起步,他接受周孝王的任命,在汧渭之间牧马,一开始就打破了国家颁马授圉的养马模式,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大规模地繁殖马畜,开创了官私养马不限数量的先河,极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边防军事力量。从此以后,官私并举的养马模式,就被后世各王朝所沿袭。甘肃作为历代最重要的国家牧马监所在地,也一直实行这一养马形式。秦人通过几十代人的努力,一方面继承了中原内地的养马经验,另一方面又向西戎学习,不断提高养马技术,形成了自己内涵丰富的马文化。举个例子,周人早有祭马神的风俗习惯,以祈求神灵保佑马的繁殖和安全;纪念始养马者、始骑马者等。秦人继承了周人的祭祀文化,但所祈求的内容与周人大不相同。出土的秦简中有一段《马禖(méi)》的文字,是秦人合祭马神和先牧的祷词,该祷词写到简上的时间可能较迟,但这种祭祀仪式、祈祷内容应当形成较早。其中有一段祷辞说:请神灵保佑我们的马一匹匹长得嗅觉灵敏,耳聪目明,反应敏捷,负荷力很强,脚为身柱,尾善驱虻,腹能装下很多水草,四足健走。难道这样的马不就是标准的良马吗?令人眼亮的是,秦人同周人相比,这里已经不是从毛色、尺寸等外形上选马了,他们开始从马的体质、性能等实用角度来求马。祷辞是虚的,但它却是秦人养马用马经验的总结,也是其选马实践的指导,是中国最早的一篇“相马经”,是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最有价值的理论阐释,其创造性的马文化理论价值和历史影响不容低估。
科普|解析“马腺疫”:马链球菌引发的传染病风暴
2024-12-13
nback="static" style="inset: auto;width: 51px;">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