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上观新闻
春节临近,经历了数月磨合期的住家保姆请假回家。一边是长期卧床需照料的老人,另一边是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开口留人的家属。
为破解“两难”,在市民政局鼓励支持下,全市166家服务质量较好的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在此前试点基础上继续推出“春节暖心短托”服务。根据养老机构床位情况、老人需求,短托养老服务时长因人而异,从数天到数月不等。
“临时短托服务,实际上是养老服务供给的创新。”在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看来,它是一种为家庭照护者提供社会支持的灵活替代性措施。一旦照护者临时外出,养老机构及时“补位”,既能缓解照护者的身心负荷,也能提高老人的生活质量。
临时短托等养老新模式的出现,进一步淡化了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之间的界限。老人们选择养老服务时不再“非此即彼”,而是真正根据身体情况、个性特点,在每个阶段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服务。由此,也让养老不再成为家庭负担。
盘出床位,做好交接
因入住老人cosplay(角色扮演)世界名画,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一度火出圈。这家声名在外的网红养老院,不缺客源。今年,它出现在了市民政局发布的“春节暖心短托”机构名单里。
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院长乔毅皓介绍,该院入住率达95%,此次开放的短托床位是绞尽脑汁“盘”出来的。有限的床位优先考虑长期卧床的失能失智老人。在她看来,从家到机构,老人最难挨的还是心理关。有些老人习惯了家中的照护者,入住养老院后,遇上事情不喜欢“打铃”麻烦护理员。“接棒”照护任务的护理员需要更耐心细心地体察老人不愿开口的需求。
短托老人入院前,乔毅皓为护理员团队定了一条规矩——必须跟老人原先的照护者做好交接。即便住家保姆已提前返乡,也要通过电话沟通到位。从老人一日三餐规律到性格特点,根据其个人情况为其匹配脾性对味的护理员,让老人短托入院的这段时光“无缝衔接”居家生活。
“短托养老的存在,实际上是为老人及其家庭预留好‘备选’。”作为杨浦区人大代表,乔毅皓常从调研中捕捉到不少选择居家生活的老人及其家属的焦虑。短托服务的到来,让他们有了熟悉的养老机构和护理员,也有了更从容的选择。
共享活动,融入集体
166家推出暖心短托服务的养老机构中,还有部分机构因新楼层启用或地处郊区新城,床位相对宽裕。对他们而言,短托不仅为老人及其家属解决燃眉之急,更有望让老人从短托转变为长住。
紧挨着居民区的上海长宁万宏悦馨养老院,刚推出新春短托服务没多久,便吸引来3位老人入住,更有7位老人咨询登记。剖析客群画像,院长丁玲发现,除住家保姆返乡等情况外,还有一类特殊人群——因突发疾病或意外需要短期喘息照护的老人。
不久前,70多岁的丁老伯不慎在家中摔跤。虽然身体没有大碍,但从医院返家的这段路,颇为折腾。由于家住没有电梯的老公房小区,五层楼高的阶梯对尚未完全恢复的他来说,每一步都是阻碍。思来想去,老人与家属决定来养老院试一试。最初,谨慎的丁老伯与养老院签订了一个月的短托合同。可没想到,丰富的院内活动、专业的护理人员令其体验感超乎预期。这两天,他专程找到院长丁玲,又提出了续住。
“短托老人有相对独立的住宿空间,又与院内老人共享活动空间。”丁玲解释,由于养老院二期新投用,刚好盘出部分空余床位用作短托养老,避免短托老人与院内老人因生活习惯差异起摩擦。为了让短托老人更好融入机构生活,两类人群的活动不分家。
坐落于奉贤区的五宅青春里颐养院,同样将活动视为短托老人融入院内社交圈的重要方式。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沪郊老人大多喜欢“贴地气”。养老院一项雷打不动的活动是老人们集体做操,在晒场伸展肢体,也在活泼韵律间寻回集体记忆,引发情感共鸣。
年轻人喜欢网络购物,但老年人相信眼见为实。在奉贤区五宅青春里颐养院相关负责人看来,短托养老为扭转农村老人的传统养老观念打开了一扇门。“当他们真正走进养老院,体验‘隔屏’无法感受到的细节、服务,才能真正作出更适合自己的养老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