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内外阅读中了解民间故事的文体特点,感受民间故事形象生动、情节丰富的特点。
通过语文与音乐(戏剧)、信息技术的跨学科融合,让小学生掌握剧本创作的基本要素和方法,能够合作开展剧本撰写、道具筹备、表演展示等活动,并学会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剧本创作、展示与传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从“语文课堂”出发
语文课上,五年级的同学们借助思维导图、人物名片等可视化思维工具,梳理人物关系,把握了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为后面的剧本创作打下了基础。
思维导图
人物名片
随着作文节活动的逐步展开,学生们对于创作剧本的热情也随之高涨,都跃跃欲试。在课上,学生分成小组,讨论着剧本的主题、人物的设定、剧情的梗概,边热情地讨论边认真地填写“一个剧本的诞生”学习任务单,初步构思出了剧本大纲。
结合民间故事单元(第五单元)的习作“缩写故事”,引导学生把较长的故事进行缩写,从而编写出剧情的简介,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习得缩写故事的方法。
联动“音乐(戏剧)学科”知识
关于“剧本”,很多孩子在听到这个名词时,头脑中都会冒出几个“问号”。“剧本是什么样的?”“要怎么写剧本?”针对这些问题,语文老师们为孩子们解答疑惑。
一个好戏剧,一定是一个有矛盾冲突的故事。引入情节要引人入胜,发展情节要跌宕起伏,结局情节要圆满有力。还可以设置悬念与反转,悬念是让观众对故事情节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隐瞒部分信息、设置未解之谜、展现不寻常的现象等方式来设置悬念。反转是剧本中常用的手法,它可以让观众对故事情节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增加剧本的戏剧性和观赏性。
听了老师对剧本知识的拓展,孩子们对于戏剧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于剧本的编写也有了方向。
巧借“信息技术”之力
学生们在多次讨论中完善自己的剧本,最后形成剧本的最终稿。那么如何做到人手一份剧本,方便排练呢?孩子们想到了把手写剧本转变为电子剧本,再多打印几份的点子。为此,孩子们开始寻求老师、家长的帮助。
电子剧本的编写需要使用到文字处理软件,将剧本的最终稿输入电脑,进行文字编辑、排版、设置字体、字号、段落格式等,使剧本格式规范、美观。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自己开始探索文字处理软件,将剧本输入文档,调整规范剧本的格式,都是“信息技术小达人”呀!
学生在备演的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搜索引擎,收集与剧本主题相关的图片、音乐、音效等多媒体素材,为剧本的最终展演增添丰富的视听元素。同时,学习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PPT),用于在展示剧本时介绍创作背景、主要情节与亮点。
来吧!展示我们的剧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