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回答了“文艺是什么”“文艺为什么”“文艺怎么样”的问题,对繁荣发展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为新时代中国电视文艺发展提供坚实精神支撑。讲话以来,中国电视文艺领域迎来了深刻的变革与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众多自主创新的节目类型与多元融合的样态形貌,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呈现出独具特色的文艺节目景观。
一、十年来文艺节目的总体特征
(一)展现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上。生逢伟大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迎接党的二十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北京冬奥会等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时刻,自觉承担起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使命,记录时代印记、描绘时代风采。专题节目从政策解读、理论阐释、经验推广等角度着眼,深入宣传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人文纪实节目全景式、多维度、多形态展现各行各业在新时代取得的成就,生动描绘中国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各级各平台的文艺晚会以疏密有致、高潮迭起的节目编排,在重大主题宣传中大胆探索、交相辉映,形成“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良好氛围;其他各类型节目紧跟时代步伐,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重大主题宣传全面提质升温,形成了积极热烈的传播声势,凝聚起全党和全国人民阔步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展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近年来,广电总局颁布《关于加强真人秀节目管理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文艺节目管理的通知》《关于推动新时代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做优做强的意见》《网络综艺节目内容审核标准细则》等重要文件,强调作品导向问题,确保文艺节目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例如,针对真人秀节目诞生之初在价值观上存在的问题,广电总局及时引导调控,推动节目内容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节目的主体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过度追求“明星效应”的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取而代之的是更多关注“素人”的节目,通过展示普通观众和各行各业劳动者的生活,文艺节目更加贴近人民,更具现实意义。在内容层面,文艺节目开始更多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文关怀。例如,面对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一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银发综艺”节目应运而生,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促进了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在就业、医疗、教育等更广泛的社会议题上,文艺节目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充分传达了人民心声和时代精神。
(三)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文艺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自2013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汉字英雄》《中华好诗词》等节目的热播,掀起一股股“文化热”。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进一步强调,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
新时代文艺节目的文化特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聚焦展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从汉字、成语、诗词等精髓,到书信、典籍等载体,再到文物、建筑、民俗等更为广泛的文化领域,文艺节目通过多元主题和表达展现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创新性;着眼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的文化类节目彰显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和包容性;文化交流类节目则通过文明互鉴的故事,传递出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睦邻友邦”的和平价值取向。其二,聚焦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文艺节目并未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致力于让文化“活”在当下,焕发新的生命力。近年来的文艺节目广泛融合纪实、动画、真人秀、脱口秀、访谈、竞技、朗读、表演等多样表达形式与前沿科技手段,深入探索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四)展现新质生产力对文艺发展的强劲支撑
文艺的变革始终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新技术不仅催生新的文艺形式,给人们带来新奇的审美体验,同时也给新时代文艺发展带来深刻变革。一方面,文艺节目创作领域呈现出技术跨领域融合和应用创新迭代加速的特点,极大地拓展了文艺创作的可能性和表现形式。新场景、新应用、新传播、新样式、新手段走进了生活,诸如虚拟歌手、虚拟演员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大小屏联动的“串屏”模式成为节目的重要形态,数字时代将技术烙印刻入了文艺节目创作的基因。另一方面,新技术应用逐步改变了受众的接受方式和审美习惯,进而影响到文艺节目创作的各个环节,如大数据技术应用能够充分整合行业信息,从而创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内容。此外,技术的更迭强调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这在文艺领域体现为对原创作品的重视和对创新思维的鼓励,文艺节目更加主动融合新技术、新理念,推动文艺不断创新发展。
二、主要类型节目回溯
十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围绕生产优秀作品的中心任务,着力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指出的三个“存在”的问题,致力于创作生产一大批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心同向,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精品力作,在此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类型节目予以回顾解析。
晚会节目在内容上越来越注重融入中国符号、传统文化元素和民族记忆。2021年,河南卫视的《唐宫夜宴》以其独特的创意“出圈”,成为现象级作品。此后,从春节、元宵、清明、端午到七夕、中秋、重阳,贯穿了大部分传统中国节日,创作出一系列人气口碑俱佳的文化精品,特别是“端午奇妙游”中的“水下舞蹈”诠释了“洛神水赋”的经典审美意趣,成为国内外广为传颂的“文化爆款”。融合传统文化与科技元素的系列主题文艺晚会,更是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如“中国网络视听年度盛典”融合多种文化元素与现代科技,全景式展现网络视听行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实践。
作为视听文艺发展成果的阶段性总结,文艺晚会也是视听技术展示的重要平台,“艺术+科技”的结合为节目创新提供了突破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春晚在技术上呈领先地位,如2021年春晚通过8K超高清技术创新、AI+VR裸眼3D演播室技术等前沿科技,为全球观众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春晚中还融入了二次元虚拟人物与真人同台的表演,以及通过“云”录制技术实现的隔空连线,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脱贫攻坚的伟大成果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略性成果等主题。
(二)文化科技类
科技类节目则将科普内容与综艺节目形式跨界融合,创新出更具吸引力的科普形式。2016年央视的大型科学实验节目《加油!向未来》将科学实验搬上舞台,成为科普类节目的标杆。此后,《我是未来》《未来架构师》《机智过人》等节目紧扣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追踪国家科技发展动向,让更多科学知识、科学研究、科学工作者走入大众视野,实现了专业性和通俗性、科技性与艺术性的融合交汇。
(三)体验观察类
体验观察类节目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和丰富的过程。2014年前后以游戏类和挑战类真人秀节目为主,观众多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嘉宾在特定情境下的“类真实状态”,这种节目形式被称为“旁观式观察”。直到2017年,国内真人秀节目进入一个新阶段,以《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为代表的“慢综艺”开始流行,人物关系由陌生人变为熟人,技术上更多采用装置摄像头,摄影师的角色逐渐退居幕后,逐渐向体验观察类节目演化。
(四)竞技竞演类
(五)公益道德类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