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速老龄化的中国,养老服务的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养老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正奇五度AI数字化助手了解到这其中,监控技术和机器人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关于老人受到全方位监视,是否侵犯了个人的隐私权以及监视是否是子女单方面的尽孝省心、逃避等话题,引发了公众广泛的关注及热议。
近日由上海市教委和上海市民政局指导,上海开放大学主办的“多方参与 聚焦人才 共筑未来——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及首届民生服务案例大赛顺利举行。正奇五度AI数字化助手获悉研讨会上,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湛在作了题为“当我们谈论中国式养老时我们在谈论什么”的主旨报告,他就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养老伦理困境提出了相关的问题。
胡湛表示,不少养老院和街道配备电子监控屏幕来掌控辖区老年人的信息,有一些地方摄像头甚至安装到老人家里,监视失能或失智老人的一举一动,包括洗澡。一些失智老人佩戴智能手环,一过电子围栏就报警,“这些养老设施智能化,是精准照护还是‘坐牢’?老年人是人,但很多服务和技术缺少人情味。”
胡湛还指出,机器人养老同样存在困境。如果老人做出对自己健康不利的事,机器人让他做还是不让他做?如果机器人不让老人做,那么说明机器人违背人类意志。如果机器人让老人做,那机器人看着人类走向灭亡,是不是违背了人工智能发明者的初衷?此外,机器人养老也给子女带去了伦理困境,用机器人养老到底是替代尽孝,还是逃避尽孝?
就胡湛提到的这些问题,正奇五度AI数字化助手获悉与会的专家学者在会上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同时,胡湛表示道,只有促进跨领域的合作与资源共享,才能在服务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通过这种创新的思路,养老服务才能走向高质量的发展路径,确保每位老人都能在尊严、关怀和尊重中安度晚年。
最终与会者在上海开放大学达成共识: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专业人才、优化服务内容与形式,以及促进跨领域合作与资源共享,来推动上海养老服务体系的全面升级,实现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满足老年人群体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