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纺纱设备的高速高质问题在行业内已经引起过多次的热议和探讨,但至今仍为行业同仁们所关注。为了解决我国棉纺行业基础相对较差与出口外贸产品标准日益提高之间的矛盾,缩短我们与国外纺纱技术的差距,并推动整个行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些企业在资金紧张的背景下,还是大量引进了国外高端纺纱设备。通过消化吸收及创新,目前我国全流程纺纱装备已经达到了世界水准。然而,在使用高端设备的过程中,国内能够真正实现高速高质及高效益的纺纱企业并不多。甚至有些企业因引进设备后经营不善而破产。这究竟是因为“水土不服”,技术管理存在漏洞,还是无法突破高端客户市场的壁垒,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进口纺纱高端设备使用历程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纺纱设备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大量使用的是“A”字头的设备,其中约1/3为解放初期的装备。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纺织产业逐渐走向全球市场,为了满足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纺织品市场的需求,获取更高产品附加值,换取外汇发展经济,针对我国纺织企业面临低效产能装备无法满足出口需求增长的困境,原纺织工业部提出对纺织装备进行一条龙、多层次的配套改造,以提升我国纺织企业竞争力的要求。
自80年代开始,我国逐步引进国外先进纺纱设备。1981年,在大连金州纺织厂首次成套引进了3万锭立达棉纺设备,标志着我国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纺纱设备。至今已经过去了42年,期间我国每年陆续引进了不同国外厂家的现代化棉纺设备。
为了加快设备升级改造的进程,我国纺织业除了纺机企业在关键设备(如清梳联)上进行攻关外,纺织企业还在20世纪90年代大量引进国外(如德国、英国、瑞士、日本等)的生产线。改造模式主要有三种:
(1)全流程引进纺纱生产线。
(2)引进为主、国产配套为辅。
(3)国产为主、关键设备引进。
这些改造措施旨在提高设备性能和生产效率,推动我国纺织产业的快速发展。
1.1 全流程纺纱设备引进的优势与挑战
全流程引进纺纱设备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国际先进水平,使产品进入高端档次,可以用于出口换汇。作为早期引进全流程进口纺纱设备的成功案例,金州纺织厂成为了当时行业内的明星企业,由进口设备生产的产品不愁销路,并成为了高质量产品的代表,其成套纺纱设备系统的先进工艺理念和思路等,也成为我国纺机企业消化、吸收和仿制的现实教材,进一步拓宽了纺织人的视野。
1.1.1 引进全流程纺纱设备也存在较大的风险
首先,纺织产品总体利润较低,早期购买进口设备的价格约为国产设备的6倍左右。在当时政策下,普通纺织企业(基本为国营)的利润大多需要上交,而很少有自筹资金的机会,因此需要全额贷款。当时的技改贷款年利息高达10.98%,这对大多数纺织企业来说是难以承受的。
其次,只要引进全流程纺纱设备,产品的生产成本结构就会出现“三高一低”现象,即固定费用高(尤其是折旧率)、物料费用高、产品售价高,而人员费用相对较低。虽然产品售价较高,但由于当时员工工资仅为现在的1/10左右,占成本比例较低,而过高的设备折旧率、贷款利息(每年3900元/吨)和维修费用,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普遍不理想。如果按照棉纺厂国产设备通常为4-5年的回收期计算,引进全流程纺纱设备的回收期至少是国产设备的3倍。
有专家对早期引入的国外细纱机进行了专项调研,发现以生产纯棉系列产品为主的企业,成功的案例并不多。例如,印度朗维LR60,立达G5/1、K30、K44,青泽360等细纱机,用于生产纯棉品种时,多数情况下使用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充分发挥其设计性能的优势。引进成套设备并未为企业带来全面的实质性提升。多数进口细纱机的实际运转速度在17000rpm以下,而在生产40支以上的纯棉产品时,产品质量并未达到稳定的预期水平,效益未能充分体现,且后期器材及元器件的消耗成本增加,投资回收期过长。
1.1.2 股份制企业及高附加值产品更抗风险
早期引进设备较为成功的纺织企业,主要是实行代理出口的企业(如石家庄二棉)和合资企业(如石德棉纺针织有限公司、北京新伟纺织有限公司)。这些企业都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可直接与客户洽谈,提高售价并保留外汇,从而能够正常消化高额的投资成本。
以石德棉纺针织有限公司为例,其引进了以立达为主的全套纺纱生产线,并取得较好收益,主要特点如下:
一是企业的性质为合资股份制企业,拥有出口进出口经营权,产品主要销往港澳、东南亚、澳洲、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海关A类企业。
二是产品定位为纯棉高附加值针织纱,采用高等级配棉,全部使用优质GM澳棉和新疆兵团129、130优质细绒棉。在质量控制方面,采用瑞士Uster测试仪器,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检验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乌斯特公报5%的要求。
三是实行纺纱织布一条龙生产,选用引进的日本福源和德国ALBI大圆机等针织机,产品主要面向欧美、日韩市场。
尽管这些做法在当今并不罕见,但在20世纪90年代就有这种超前的理念和经营思路的企业并不多,这无疑成为他们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1.2 引进为主,国产机为辅的范例
在纺织工业中,有一种常见的经营策略是“引进为主、国产为辅”。这种策略通常是将大约2/3的设备选择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进口设备,而部分工序则选用国产设备,例如国产清梳联、并粗设备等。从投资金额上来看,这种方案与第一种方案相差无几,同样存在较大风险,关键在于如何经营。
远纺工业(无锡)是一家台资企业,其投资起点较高,在纺织产品生产与营销方面拥有深厚的底蕴。该企业拥有12万锭的纺纱规模,其中5万锭全套采用立达细络联设备,4万锭采用青泽360细纱机,其余部分为国产细纱机。该企业的纺纱平均支数不到30支,在国内同类型纺织企业中,可以说经济效益是较好的,同时也是将进口设备的优势发挥得较好的企业之一。主机常年开高速生产,例如细纱机长车车速较高(JC40S纱实开19500rpm,C28.7S纱实开18900rpm,而且断头极少),自动络筒机的车速也超过国内同类纺织企业,村田21C和QPRO采取的平均车速达到了1400-1750m/min,进口设备目前已经高速运行了20年,早已实现了投资回报。该企业在提高产品品质及附加值方面表现出两大特色:
一是原料把关与系统质量控制特别严格,对进厂棉花的异纤含量极为重视,每天安排百十人专门挑拣棉花,确保达到布面无三丝的质量要求,同时满足漂白布的质量控制标准;染色布重点检验白星、黄白纱等疵点,将粗支纱的利润率做到了同行细支纱的标准。络筒工序配备Visual Manager和Millmaster两套管理系统,对整个工厂的质量把控起到重要作用。
二是为提高纺纱附加值,充分发挥细络联的长处,快速切换品种,无论品种批量大小,都能做到快速交货,生产批号的弹性很大,由于单独配置了细纱管,台与台之间可以生产不同色系的产品,车台之间混批的可能性较小,可以小批量、多品种进行频繁改纺,属于“傻瓜式管理”,不易出错,工艺条件设置与检查由管理者去做。如果采用非细络联的装备,就要考虑几台细纱机配一台络筒机,还需考虑批号之间管色不能重叠交叉,增加了产品翻改的难度,且在细纱向络筒搬运管纱的过程中也可能会出错。当然,由于细络联的细纱锭数与络筒锭数配比固定,生产偏粗偏细的产品时有一定难度,机台之间难以互动。
1.3 国产为主、关键设备引进的方式已成主流
引进先进纺纱设备是解决用工成本高和高质量需求两大问题的关键。在考虑投资时,必须考虑资金筹措和投资回报的实际问题。对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来说,盈利和融资都不易,因此投资具有风险。为了实现投资性价比最优化,解决关键工序出现的短板问题,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售价,降低用工成本,已成为纺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我国纺机行业经过数十年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及理念,使国产纺纱装备的技术水平已经接近了国外的技术水平。以细纱机为例,我国从80年代仿造的细纱机机型(如初期的FA502、FA503,后来发展到FA506、FA507),到进入21世纪开始自主生产带集体落纱装置的长车,锭速从16000转/分提高到18000转/分,再到20000转/分。普遍应用了电子牵伸、电子升系统,国产细络联、粗细联等装备也已经进入了成熟期,且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进军,使纺纱技术开始赶超国外水平。
尽管如此,我国不少棉纺织企业业仍然选择引进部分工序设备,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我国纺织企业在生产档次较高的纯棉品种时,受原棉等级混杂,质量差异大、价格波动大等因素的影响,企业为了确保质量、控制生产成本,必须考虑在高速条件下精确控制落棉与半制品质量,保证筒纱满足高端客户所有质量指标的要求。进口品牌的梳棉机、并条机、精梳机和络筒机等设备能有效解决关键工序的产质量短板。
二是纺织企业在生产实践中确实感到进口高端纺纱装备的故障率较低、产品质量稳定性较好、运行状态较为靠性。而且国家对进口上述设备有优惠奖励政策,总体上性价比较高,通常企业负担得起。
以2010年市场价为例,全套FA系列国产纺纱设备万锭不到1000万元,用工100人左右。考虑不同设备投资的不同效果,按照“国产为主、关键设备引进”的配置思路,大致有以下3种方案:
方案1:高速并条机和自动络筒机采用进口设备,其余工序采用国产设备,则万锭需投资1350万元左右,用工约46人。
方案2:国产细纱集落长车加进口托盘式自络,则万锭需投资1900万元左右,用工30人。
方案3:细纱采用进口集落长车加进口托盘式自络,则万锭需投资2700万元左右,投资金额为方案1的近3倍,但万锭用工从方案1的46人减少到26人。
各纺织企业的用工成本、财务费用、折旧率等不尽相同,特别是产品定位、客户群体、生产效率、精细化管理等综合效应的不同,决定了投资回报周期会有很大差距。
二、克服高端设备高速控制线的心理障碍
在中国的纺织行业中,高端纺纱设备的运用是现代化高端纺纱技术的重要标志。
2.1 物尽其用,效益最大化
2.1.1 进口细纱长车的利弊分析
对于高端纺纱设备,业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为了达到高质量,需要严格控制设备的运行速度,尤其是细纱机的锭速普遍需要控制在17000rpm以内,这似乎成了影响产品质量的一条红线。同时,他们也认为设备高速运行,会导致能耗和机物料大幅上升,从而影响成本和利润。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道理,因为高速运转的设备确实会带来更高的能耗和更快的机物料消耗,这可能会增加生产成本。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克服这种心理障碍,设备高速运行会提升台时单产,在通过优化工艺、维护设备和改进操作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降低吨纱能耗和机物料消耗,从而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第二种观点则过于乐观,认为只要选择了高端设备,就能获得高效益和高回报。这种想法忽视了实际操作中的困难和挑战。虽然高端设备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更高的性能和更优的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可以完全解决所有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如设备适应性问题、操作人员技能不足等。因此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这些设备的适用性和局限性,以便更好地利用它们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要消除这种心理障碍,需要更全面地了解和评估高端纺纱设备的性能和适用性。例如,印度朗维LR60/AX细纱机长车虽然配置高端,但在我国境内的实际使用状态却不尽如人意。主要是因为一些水土不服的因素,如不同纤维、不同支数对设备的性能要求差异较大,造成设备难以适应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生产要求等。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设备的性能和效率,因此要更加重视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以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和操作能力。通过培训和教育,可以帮助操作人员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设备的性能和操作技巧,从而在生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设备的优势和提高生产效率。
2.1.2 高端设备唯有获得高效益才有价值
我国部分纺纱企业认为,只要选用性能卓越的进口或国产高端纺纱设备,便能确保产品质量,使生产管理更为安心。即便在技术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仍会选择高端设备在较低的速度下生产低档产品。但这种做法是否就是明智的商业决策?是否充分考虑了投资回报率问题?
购买高端设备却不能充分发挥其效能,例如立达细纱机的设计锭子速度本可达到2.3万转以上,但我国企业的细纱锭速鲜有超过2万转。这无疑是对社会资源和经济价值的浪费。企业应转变增长方式,追求高速度、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发展模式。为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档次,采用高端设备是必要的,但首先要确认高速能否带来高质量,高质量能否带来高附加值。
要解决锭速超过17000rpm时断头率高和质量波动的问题。实现真正的高速、高质量、高效益。纺纱企业需要理性思考,科学决策,以严谨、稳重、理性的态度进行商业活动。
2.2 “高端设备”不等于“高效益”
使用国产棉纺设备,通过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同样能够生产出质量优良的纱线,那么,为何还要选择进口的“高端设备”呢?购买了“高端设备”是否就能获得“高效益”呢?
从我国纺织业的发展历程来看,传统的密集型用工模式以及低质量、低效率、高成本的发展方式已成为现代化进程的阻碍。为了快速缩短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我国纺织企业装配高端设备,有可能成为解决用工、质量、管理、效率、品牌、客户等各种矛盾的关键因素。但要满足高端客户对品质和品牌的要求,仍然需要精细化管理及与市场的对接。
纺织行业要想真正实现“高效益”,就需要在生产制造精益化与自动化、业务处理数字化与效率化、运营管理模式化与标准化、供应链上下游高效化与协同化等多个方面下功夫。我国纺织业需要搭建数字化协同平台,形成大平台的集成化经营,构建上下游全产业链,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好的产质量、更低的经营成本,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益。
如果一个纺织企业购买了进口高端的纺纱设备,却不能获得最大利润作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甚至出现连年亏损的情况,那就失去了经营企业的初衷和价值。因此,“高大上”的进口设备并不是实现高效益的必要条件。
(未完待续)
来源:缪定蜀 苏州市纺织工程学会
编辑: 中国纱线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要获取更多纺织资讯和最新行情,关注公众号「纱线网newyarn」,回复「行情」,及时获取最新纺织行情;回复「加群」,邀请您加入500个纺织群;回复「招聘」,查看最新岗位信息。
长按扫码关注中国纱线网官方唯一公众号纱线网newyarn
关注纺织热点,解读行业政策,发布企业动态。